我們回顧T.I.的King,它在發行當週賣出了超過500,000張,為T.I.贏得了一座格萊美獎,而今天是它的10周年,2016年3月28日。
廣播版本不應該這麼震撼。T.I. 的《What You Know》在 2006 年初進入一隊滑稽和中學體育館的版本已經被刪減和重新格式化以符合 Clear Channel——至少理論上是這樣。據我們所知,並沒有任何 FCC 罰款,也沒有國會聽證會,也沒有家長教師協會的抗議。大西洋唱片的運作如預期般持續進行。
這是 Tip 到目前為止的最大單曲,也是他完全進入說唱 A-list 的催化劑,這個地位他在之後近十年都佔據著(儘管面臨聯邦武器指控和主要唱片系統的進一步崩潰)。《What You Know》達到了雙白金的成就。它是從 Trap Muzik 到 Justin Timberlake 的橋樑。但回去,閉上眼睛,聆聽被審查的版本,想像一下在 106 & Park 的舞台上點燃一切的情景。
看吧,這個高潮在 Top 40 標準下已經是相當隱晦的:
「喂,你不知道我有三把鑰匙」
「當我啾啾時,小妞會回應我。」
「路易斯背包,我把所有工作都放在這裡。」
「你對此了解多少?你對此了解多少?」
「你對此了解多少?我瞭解一切。」
「裝滿子彈的 .44,低調,起司在哪裡?」
「剛從飛機下來,直奔 ’jects,G們在哪裡?」
「你對此了解多少?你對此了解多少?」
「你對此了解多少?我瞭解一切。」
但發給 AJ、Free 等人的版本在「鑰匙」的部分是靜音的咆哮,兩個音節的「.44」變成了震動的「喂!哦!」。在商業發行中替換詞語通常可以滿足基本的審查要求,但代價是失去歌曲的原始衝擊力,有時甚至是它的意義。然而在《What You Know》中,這些變化對於不熟悉的聽眾來說猶如亮眼的霓虹招牌:在表面之下發生了一些事,這首歌並不僅僅關於背包。
說起背包,2006 年對於嘻哈來說是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對於一些傳統思維的聽眾來說甚至顯得貧瘠。單曲藝術家,主要來自深南方,主導著這一時期,而批評家和粉絲則盛行著否定早 2000 年代的高思考地下說唱。去年最暢銷的專輯包括 50 Cent 的失望的第二張專輯、Kanye West 的 Late Registration、The Game 的 The Documentary、Eminem 的精選集以及電影 Get Rich or Die Tryin’ 的原聲帶。Wayne 在 12 月推出了 Tha Carter II,雖然當時還不清楚,但他正在朝著吞噬一切的路上前進。
好吧,幾乎所有的東西。T.I. 在 2003 和 2004 年推出了白金專輯(分別是 Trap Muzik 和 Urban Legend),並在建立了一系列出色的單曲。然而全國音樂媒體仍在接受紐約與南方各州對立的愚蠢觀念,而來自亞特蘭大的藝術家如果不能合理地聲稱自己是 OutKast 的成員,很少能看到在引領該類型——這是一個顯而易見且令人難以接受的批評失敗。隨著 King 的推出,T.I. 決心改變這一現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說唱明星。而且他大致上做到了這一點。
在 2006 年唯一賣出更多專輯的說唱專輯是 Jay-Z 那張糟糕的回歸專輯 Kingdom Come,而 Jay 很可能是 Tip 當時所做的事情的最佳類比。這位布魯克林傳奇在每張新專輯中都小心翼翼地調整自己的定位:Vol. 2 是毫不掩飾的流行音樂,因此 Vol. 3 將 Jay 鋪陳為一個狡猾的罪犯;The Dynasty 是奢華的,而 The Blueprint 則是清醒的接管。隨著 King 的推出,T.I. 努力建立一個廣泛的聯盟而不損害他的基礎——這一計劃使許多藝術家的職業生涯無法翻身。這張專輯的成功不僅在於其星光熠熠的製作陣容,更在於那些本應背道而馳的曲目卻互相促進,充實了這位說唱明星的世界觀。
King 由兩組歌曲主導,第一組致敬於影響他的早期 90 年代的亞特蘭大和德克薩斯州的專輯。《Front Back》實際上邀請了 Bun B 和 Pimp C,成為之後更華麗曲目的 A 邊。Ride Wit Me 則屬於整整十年前的《Rubberband Man》;与 Young Jeezy 和 B.G. 合作的《I’m Straight》是搖擺而又黏稠的——而且,說實話,被 Hot Boy 的監禁和法庭回憶完全抄襲(值得一提的是,《I’m Straight》的製作由 Nick Fury 負責,這位製作過《Game Over》的休斯頓傳奇,對 T.I. 自稱為「南方之王」特別不以為然,且在《I’m Talkin’ to You》中受到了多次攻擊)。
第二組歌曲延伸出使 T.I. 在南方成為可盈利明星的陷阱音樂,早在 I’m Serious 就已經存在。前面提到的《I’m Talkin’ to You》聽到了 Just Blaze 類似於 Bankhead 的音樂;在《Get It》中,Swizz Beatz 回答了如果來自布朗克斯的人發現新奧爾良的 bounce 音樂將會聽起來怎樣的問題。經歷了所有大預算的火花之後,King 以九分鐘的曲目結尾,完全無視其存在。
但是,當然,還有那些單曲。《Live in the Sky》是 Tip 一直能夠創作的那種對逝去朋友的頌歌,但在這裡卻配有引人入勝的鋼琴旋律和 Jamie Foxx 誠摯的鉤子。《Goodlife》則是 2006 年為數不多的 Neptunes 節拍之一,儘管一團糟,但他處理得相當出色,並包了高價給 Common。而儘管《Why You Wanna》沒有《Let’s Get Away》的那種下流的衝擊力,但這是一首大多數藝術家(和他們的 A&R 取樣預算)只能夢想的夏季單曲。
讓我們回到那個被審查的《What You Know》版本。這告訴你關於 King 大部分你需要知道的事。它宏大、喧囂且充滿口號,但又經過量身定制以便於大眾消費。但這並不是稀釋的真實版本:這是一匹特洛伊木馬,旨在將 T.I. 最原始和最誠摯的音樂盡可能地偷運進入更多的 CD 播放器。十年過去,他的創造者仍然是主要明星,儘管他已經離開了大西洋,後來也離開了哥倫比亞。他已經依賴 Iggy Azalea 和 Young Thug 取得過去兩首熱門歌曲,但他最近的 EP Da’Nic 表明他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考慮重返舊路。這看起來可能不太可能,但他對此瞭若指掌。
Paul Thompson is a Canadian writer and critic who lives in Los Angeles.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GQ, Rolling Stone, New York Magazine and Playboy, among other outl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