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播放列表》首期,这是在Vinyl Me, Please举办的一系列新采访活动,艺术家每期选择他们每张专辑中一首歌曲进行讨论(或者是他们参与的每个乐队中的一首歌曲)。以下是Jack Tatum从每张Wild Nothing LP中选择的四首歌曲,包括Indigo。
2009年,Wild Nothing的Jack Tatum上传了一首凯特·布希(Kate Bush)歌曲《Cloudbusting》的梦幻翻唱,并在.mp3博客之间迅速传播。那时他是弗吉尼亚州安静的布莱克斯堡(Virginia Tech)的一名21岁的学生,正努力创作他的首张专辑Wild Nothing的《Gemini》(2010年)。互联网的关注导致《Captured Tracks》发行了这张LP,这是一张优秀的首张全长专辑,突显了Tatum对80年代音乐如Cocteau Twins和Smiths的近乎痴迷的迷恋。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位初露头角的词曲作者通过宿舍房间的耳朵创造出他自己的朦胧而怀旧的世界,对永恒旋律的敏锐听觉。
由于他的才华和开发持久钩子的天赋,不难看出最初的.mp3博客热潮并不是昙花一现。作为Wild Nothing,Tatum在四张专辑和近十年的录音音乐中不断磨练他首张专辑中最吸引人的部分。2012年的《Nocturne》是他从弗吉尼亚搬到佐治亚州萨凡纳,后来搬到纽约市的产物,因为在一个真正的录音室中录制,使得它比《Gemini》有了更有意的改进。2016年的回归之作《Life of Pause》是在洛杉矶录制,Tatum通过从灵魂音乐如Al Green和Marvin Gaye的声乐旋律中汲取微妙灵感,扩展了他的音乐视野。通过《Captured Tracks》发行的最新努力之作《Indigo》是他迄今为止最自信的一张。它是在他位于洛杉矶的家附近录制的,充满了受Roxy Music或Prefab Sprout等乐队启发但通过Tatum特有视角表现的歌曲。如今定居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Tatum不仅在音乐风格上无法静止于一地。
Jack Tatum: 我选择这首歌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是专辑中的第一首歌,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也是我为这个项目写的第一首歌,这似乎是一个很酷的开始方式。它慢慢淡入录音,总是让我觉得这是引入这个世界的好方式,你懂的?我喜欢淡入和淡出,即使有些人讨厌它们。开始写第一张专辑时,我其实住在弗吉尼亚州,但那个夏天我在佐治亚州的萨凡纳,因为那时我有一些朋友住在那里。我在萨凡纳闲逛,住在朋友的客厅里,并在那边设立了一个录音区。这是我创作的第一首歌。
当时我并没有清晰的项目音效愿景,只是随心所欲地创作,看什么会发生。我当时沉迷于Smiths,创作的动力仅仅是我想写一首像《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的歌。基本上,它是在我的风格上试图复制那首歌,但最终意外地变成了第一张专辑的声音。所以,通过创作那首歌,我实际上为《Gemini》的其余部分建立了一个框架。这是专辑中极少数我从不厌倦演奏的歌曲之一。
VMP: 现在听“Live In Dreams”的时候,第一句“坐在香烟头前的门廊”立即让我回到了第一次听到它时在大学的时光。你有类似的时光流转的怀旧之情吗?
是的,确实很有趣。尤其是在这个夏天并回到这里生活之后,肯定带回了很多回忆。对我来说也是如此。我现在很少听那张专辑,比其他专辑还少,因为感觉怪异地痛苦。我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当时如此天真,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怀有过度的怀旧之情,这也是那张专辑的魅力所在。我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听自己的专辑对我来说很困难,因为它确实把我拉回那个时间,或者把我拉回到一个我已经不再是的自己。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时间胶囊,这让我毛骨悚然。
你在《Gemini》受欢迎之后搬回了萨凡纳。你是如何处理这些关注的?
那是奇怪的一年。那时我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起来非常不确定。我们开始在《Gemini》的巡演中频繁演出,这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我在大学里玩过乐队,自小就开始制作自己的音乐,但从未达到那种程度。专辑一发行我们几乎就开始了巡演。我决定搬到别的地方居住,因为我在萨凡纳有朋友。我搬去了佐治亚州,但在居住的那段时间里,巡演频繁,所以我从未真正安定下来。住在那里的一年里,我基本上要么在巡演,要么在家时就工作于《Nocturne》。那张专辑基本上成了我在萨凡纳生活的全部。
你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你在制作这张专辑时非常孤立和专注。这种集中精力是否真的影响了你现在对专辑的看法?
是的,绝对的。我不知道它是否比《Gemini》更孤独,尽管我自己完成了我所有的首张专辑。《Nocturne》的创作过程非常孤立,因为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完全安顿或沉浸在城市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完全投身于这张专辑的创作。在那段时间里我设立了一个先例,并不是我有意为之,而是一种习惯。我意识到每次要发行专辑的时候,我都会搬家。我不知道我是无意识的还是故意的。很有趣。在完成《Nocturne》时,我搬到纽约,然后为了《Life of Pause》搬到洛杉矶,现在为了《Indigo》搬到里士满。我不知道,真的很奇怪。
关于写作和录制标题曲你具体记得什么?
写这些歌的时候,我之所以选它们,因为“Live In Dreams”之于《Gemini》,“Nocturne”之于《Nocturne》一样。这首歌设定了一个先例,定下了整张专辑的基调。创作《Nocturne》时,我在想,“好吧,这就是专辑的声音”。通常有一首歌,它有一种东西会触发,每首接下来的歌都围绕它。原始示例非常忠于最终版本。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尝试将更多流行倾向引入我的歌曲。并不是说第一张专辑没有流行时刻,但在《Nocturne》中,我关注Fleetwood Mac,研究为什么我如此热爱这个乐队,并尝试写出类似的歌曲。它真的浓缩了这些流行歌曲结构,这对我来说变得非常重要。我一直是经典的主歌/副歌结构的粉丝,并在不打破它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方法。这就是工作。
这首歌没有作为单曲发布,但从流媒体数据来看是这张专辑的歌迷最爱。
我写这首歌的时候就有一种预感。处在示例阶段时,它听起来有点不同,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把它收入专辑。当我第一次写它时,觉得它像一首主流流行歌曲,至少在示例阶段是这样。我可能想得太多了。回想起来,总有一些歌曲我觉得它应该成单曲。这既令人沮丧又鼓舞人心,看到这首歌仅凭歌迷喜爱而流传得如此之好。这令人惊奇,但我总觉得它应该成单曲。
这也是我的最爱之一,原因很多。我喜欢它的副歌部分有一个相当明确的钩子。它是一首流行歌曲,同时也有我在创作这张专辑时听的很多灵魂和R&B唱片的根源。我仍然喜欢那些唱片,但尤其是在制作这张专辑时,我非常迷恋The Isley Brothers、费城灵魂乐、Delfonics等那种风格。我暂时抛弃了所有80年代的参考,想着如何通过这张专辑做些不同的东西。
那些唱片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我觉得主要是旋律。那些唱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声乐旋律,通过旋律形成好的钩子。我还认为那些唱片的声音非常漂亮,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完美。这些旋律、乐器配合、制作手法都有一种神奇的结合。我随着年龄增长对技术技巧的欣赏越来越高,对那些录音室音乐家的热爱也越来越多。
我喜欢这首歌的一点是歌词有点模糊。特别是那句“而我以为你对我有益 / 但我现在知道你的真面目了。”
我发现自己经常这样做,我不知道是否完全有意。我觉得部分原因是反映了我自己的经历。无论它是否直接与我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相关,我觉得它确实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对吗?爱情从来不是那么简单明了。我觉得爱情从来不是那么简单明了。你可以有复杂的情感。它总是关于触及灰色地带。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无论人们对那张专辑的看法如何,我真的很喜欢《Life of Pause》。我觉得很多歌迷对那张专辑不知所措,但我觉得我永远会拥有这首歌。这首歌是我创作意图的完美体现。《Whenever I》不仅是那张专辑里我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可能是我写过的最爱的歌曲之一。
在这张专辑的宣传材料中,你曾说:“我的生活不再是追求这些创意突发,而是学习如何引导我的创造力。”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早期,对我来说写歌更多是等待一个宏大的创意突入,然后迅速抓住。许多《Gemini》里的歌曲就是那样,灵感一来,一天之内录完,然后继续下一个。甚至可能有几周没有录音或工作。而在这张专辑中,我终于在洛杉矶设立了一个录音室,有点远离我的家,所以事情需要更有意图。这很奇怪。这张专辑更多是关于进入创意的时间表,听起来很无聊,但实际上非常有趣,只是一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它就像,“好吧,我要去录音室工作一会儿,看看会有什么成果。”我觉得通过这样做,它略微改变了,通过尝试始终保持创意,而不仅仅是在灵感突现时才有创意。
那么,写“Wheel of Misfortune”这首歌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很有趣。我选择这首歌,因为在某些方面这首歌的创作有点脱离那种心态:这是整张专辑中唯一我一次性写成的歌之一。我在家里,我的录音室伙伴正使用我在洛杉矶的录音室,所以我只在家。我用原声吉他写了那首歌,这是我不常做的,除了每张专辑中可能一两首。我在弹一些和弦,写了歌词,我也很少这样做。我总是拖延写歌词。这是很快成型的一首歌,我感到非常骄傲。
对我来说,它听起来像是一首经典流行歌曲。它具备我心中所爱的所有元素,受到Fleetwood Mac或Prefab Sprout等乐队的启发,或者任何我不断寻找灵感的参考点。这首歌非常简洁。它在歌词方面也有些灰色地带,我个人认为它是一首关于爱的鼓舞人心的歌,但也有可能带有“每个人都会被踢牙”的感觉。它也可能对事情持怀疑态度,但这完全取决于人们,这总是很有趣。
Chicago-based music journalist Josh Terry has been covered music and culture for a number of publications since 2012. His writing has been featured in Noisey, Rolling Stone, Complex, Vice, Chicago Magazine, The A.V. Club and others. At Vinyl Me, Please, he interviews artists for his monthly Personal Playlist 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