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Beverly Glenn-Copeland 的音乐静静等待。
n从他最早的民谣探索到他最终成名的数字合成实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追求让他感到兴奋的事物,转录他认为通过他所称的"宇宙广播系统"飘来的歌曲。这是他用来描述那些神秘想法萌芽的名称,这些想法有时就像是凭空而来。他的音乐表现出多种形式,并且总是超出流派的界限,他对这种界限持有终生的矛盾心态。如果音乐如此生动,如此灵活,为什么要把它放在一个框里呢?Glenn-Copeland 在跨流派的早期就进行了不同行业的交叉传播,而这一手法在之后的大型流行音乐和小众实验中都成为了常态。
他从未真正认为自己是爵士乐音乐家,但Glenn-Copeland 1970年的同名专辑是他最接近爵士乐的作品。录制几乎是即兴进行的,伴奏的乐手们在音乐形成的过程中融入其中。录制这张专辑的乐队不需要排练,26岁的Glenn-Copeland带着一把原声吉他和一首歌曲合集走进了多伦多的录音室。Doug Riley是录音室的联合拥有者之一,他召集了一支由世界著名的爵士乐手组成的乐队来为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伴奏。Glenn-Copeland之前从未见过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世界著名的。他用吉他为他们演示了一次自己的歌曲,这已经足够让这群音乐家理解他的冒险而广泛的风格。他们全情投入,Brown按下了“录音”按钮,Glenn-Copeland和乐队即兴演奏并一气呵成地录制了这张专辑的八首歌曲。没有重录或重拍,没有人犯错,他们在一个晚上完成了这张LP的录制。
Glenn-Copeland的音乐一直默默无闻,然后不再无名。2015年年底,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东京的特别唱片店SHE Ye,Ye Records店主Ryota Masuko的电子邮件,询问他1986年制作的一张唱片。键盘梦境在过去的30年里,原本200盘磁带的首发版只卖出过大约50张,这张唱片是在加拿大乡村用Atari家用计算机、Yamaha DX7合成器和Roland TR-707鼓机制作的。
Masuko通过一项对全球民间音乐的调查发现了Glenn-Copeland的音乐;尽管他的名字在除了最狂热的档案收藏者之外的圈子里仍然鲜为人知,这位音乐家的首张专辑却悄然成了收藏品。后来,Masuko偶然发现了慵懒又充满光芒的键盘梦境,立即被迷住了。“这是一次非常感动的经历,”他在给Glenn-Copeland的初次邮件中写道。他想购买所有剩余的唱片,Glenn-Copeland将大部分剩余的库存运了过去。它们很快卖光了,需求却持续上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10家不同的唱片公司向Glenn-Copeland提出重新发行他旧作的邀约。多伦多唱片公司Invisible City Editions于次年重新发行了键盘梦境。
到那时,Glenn-Copeland已经默默地发布音乐将近半个世纪。1944年出生于费城,他从小就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他的父亲是一位古典钢琴家,会在他童年的家里一连几个小时演奏欧洲曲目。他的母亲则唱着她在乔治亚州自己童年时的灵歌,并鼓励他一起唱,他也高兴地遵循了。在17岁时,Glenn-Copeland离开美国去了蒙特利尔,在麦吉尔大学学习古典音乐。他是该专业唯一的黑人古典音乐家。在青少年时期为了迎合母亲的保护本能,他一直掩藏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后来才公开身份为女同性恋。在Posy Dixon 2019年的纪录片键盘梦境中,Glenn-Copeland,作为一个跨性别者,描述了他家人几乎要将他送进精神病院的情景,只因为他公开与女性约会,而当时社会上和法律上他仍然被标记为女性。
尽管McGill大学的社会同质性让人窒息,Glenn-Copeland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成为一名艺术歌曲歌手,逐步涉足18至19世纪的德法古典歌曲。他在这种形式中表现出色,因其技艺他受邀代表加拿大参加了67年世博会。当时他已经从大学退学,给自己买了一把吉他,开始创作自己的歌曲。1969年,Glenn-Copeland通过加拿大广播公司发行了他的首张LP,这是一个黑暗、稀疏的民谣专辑,简简单单地名为贝弗利·科普兰。
《贝弗利·科普兰》中贯穿着一种黑暗感,也不足为奇。即使在演奏民谣时,Glenn-Copeland也受到了作为艺术歌曲歌手多年的影响。“欧洲古典传统认为,如果一件作品是痛苦的,而且是交响乐作品,那么你会花20分钟来表现所有的恐怖,”他在2021年接受VMP重新发行《贝弗利·科普兰》采访时说道。“在歌曲创作传统中,[艺术歌曲]是由同样的作曲家创作的——主要是舒伯特、马勒。当他们变得黑暗时,他们是真的黑暗。所以我来自一个黑暗是正常的传统。”他的歌曲关乎痛苦和死亡,通过他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呈现出来。“当我开始写作时,黑暗是我所知道的一切。即使我在讨论的不是自己的个人困难,我也会把它挤压出来,”他说。
在发布他的首张专辑后不久,Glenn-Copeland,作为一个英语使用者,决定离开因为魁北克独立运动而动荡的蒙特利尔。他搬到了多伦多。“它被称为‘善良的多伦多’,他说。“那时候没有人锁门。那是一个宁静的大城市,非常安全。” 那也是一个为年轻音乐家养成自己声音的肥沃环境。“那里有很多地方支持民谣音乐。也有很多地方支持爵士音乐。它是一个很棒的城市,”他说。
Glenn-Copeland开始在全城的场馆现场演奏他的歌曲。Doug Riley在一次演出中发现了他,并因印象深刻邀请他到多伦多的录音室去录制一张专辑。(这个录音室后来成为前卫摇滚的圣地;从1973年到1976年,Rush在这里录制了他们的一些最知名的专辑。)Glenn-Copeland怀着好奇来到了录音室,看到最先进的设备,几乎不知所措。Riley召集的乐队几乎立刻让他感到安心——吉他手Lenny Breau、贝斯手Doug Bush、打击乐手Don Thompson和鼓手Terry Clark。
“我走进去,见到了这些不可思议的爵士乐手。我完全不知道他们是谁。”他回忆道。“他们一开始演奏时,我才知道他们是多么不可思议。我心里想:‘天哪,这些人是谁?’他们非常友好。他们说,‘演奏这首曲子给我们听一下。这怎么演奏呢?’因为他们之前从未听过。我就说,‘好的,是这样的。’他们说,‘哦,真可爱啊。’技术员按下按钮开始录音,他们第一次听到,便现场完美地演奏了。从第一首歌结束时我就想,‘天哪,一群天才——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 事实证明他们都是国际上有名的。这就是所谓的纯真。”
乐队录制的第一首歌成为了专辑的第一首曲子“任何方式的颜色”,Glenn-Copeland在21世纪再次受到关注后,继续在世界各地的现场演奏中演唱这首歌曲。在这张唱片中,他的声音显得沉稳、低沉、谨慎。乐队用明亮的吉他即兴演奏和轻柔的打击钹与他呼应。音乐家们为彼此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彼此感觉很舒服。到第二曲阴郁的“幽灵房子”时,他们已经开始相互激发,长笛戏耍着贝斯,贝斯又回敬它们。随着专辑的进行,乐队变得越来越温暖、生动,Glenn-Copeland的声音也被唤醒了。他从自己的音域中摆脱出来,冲向他音域的边缘,然后跃升到熟练的假声。每个演奏者的能量激励着房间里的每一个人。
“我被他们的才华所感染,”Glenn-Copeland说道。“我不再紧张。因为他们的才华,我仿佛在一种恍惚状态中。我在这片云朵上。”
当他们演奏到专辑最后一首10分钟的曲目“Erzili”时,Glenn-Copeland和乐队已经飞翔起来。这首歌的名字取自一位西非的爱情女神,歌词讲述的是一种令世界颤动的迷恋。“你已占有我/我可以在水上起舞/我可以在日出上起舞/我可以在云上起舞/我可以在彩虹上起舞,”Glenn-Copeland唱道。如果说他以前作品中的黑暗是处理可能性的关闭,沉浸于不存在的事物和永不能实现的事情,那么他第二张专辑的亮点就在于让不可能成为现实。有人坠入爱河,在彩虹上起舞。他那样唱,你不得不信了。
在他身后,他的乐队也相信了。他们追随他的紧张拨弦模式,鼓声在每一拍中进进出出,吉他线条闪耀然后消失,长笛在旋律上轻轻点拨。在裂变中,Glenn-Copeland用原声吉他上的静音弦敲打出节奏,将旋律变成打击乐,贝斯绕着他旋转。(他敲打得如此用力,以至于高音E弦卡在琴品下,他迅速松开它继续演奏。)他的声音起飞,抛弃了文字,消失在四周的环境中。随着他们彼此分离后又重新融合,房间里充满了热量。在这次录音会的此刻,他们已不再是陌生人。Glenn-Copeland的歌曲,几小时前对乐队来说还一无所知,如今已在他们中找到归宿。
贝弗利·科普兰标志着这位年轻作曲家开始脱离古典传统,探索让他愉悦的事物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几乎喜欢所有听到的音乐,”他说。“我终于让自己更加探索世界各地的音乐了。”艺术歌曲的印记开始消退:“这种传统开始从我的身体里消失。”他说。取而代之的是北美民谣和爵士乐,以及来自亚洲和非洲的音乐。这些新影响形成了一种电光火石的结合。在那个唱片店里分类明确的年代,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归类。
“我被认为是一名爵士乐音乐家。很搞笑,对吧?因为我根本不像一名爵士乐音乐家,”Glenn-Copeland说道。“这张专辑被放在了爵士区。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它。任何听到它的人都会说,‘这不完全是爵士乐。’我们当时不知道怎么分类。它并不是真的可以归类的。它被遗失在某个架子上。”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Beverly Glenn-Copeland的自由形式大胆精神不断增长。在某些时候,很难找到诠释这种精神的地方。但音乐是耐心的。多年来,在那个绝缘良好的多伦多房间里,音乐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它洗刷过发现Glenn-Copeland音乐的幸运儿,激动于他所做的—他所追求的,点燃追求中的火焰,并在火焰中明晰一切。
Sasha Geffen is the author of Glitter Up the Dark: How Pop Music Broke the Binary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20). Their writing on music, gender and technology also appears in Artforum, The Nation, Vulture, The Chicago Reader, Pitchfork and other publications. They live in Color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