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已经加入 Vinyl Me Please 足够长时间并收到任何月度发行,您会意识到现在是沉迷模拟音乐的好时光。唱片的品质和我们可获得的资料广度比三十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好——事实上,如果你恰好住在大城市之外,获取你想要的资料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过去几年里,我购买到有问题唱片的次数也在逐渐减少——这些问题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我父亲会告诉任何愿意停下脚步的人,他在1979年购买了一张《Back to the Egg》唱片,唱片上有两个洞,但都不在唱片中心。黑胶唱片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似乎这种势头还没有放缓。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点不安。可能有人会说这归结于我是一个有点悲观的三十多岁英国人——如果某事进展顺利,我通常是那个在想事情会如何崩盘的人——但作为行业硬件领域的一员,我有点担心媒体承诺的东西和实际能够提供的东西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
当然,如果你有不少钱要花,这种担忧就不存在了。中高端模拟设备现在非常火。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一个符合我所经历的最好的唱机前置放大器之一正好放在我的设备架上,如果你手头有大约2000美元,你也可以体验到它。我不能责怪那些专注于更高价位、较小批量和更精品制作的唱盘制造商。在不久前,它不仅是最佳商业解决方案,而且是唯一能让它们生存的方法。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黑胶唱片并没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存在,这一点必须反映在制造商的制作上。
在某些方面,我对这些品牌迅速有效地回应黑胶唱片复兴的做法感到印象深刻。好品质、独立式唱盘的选择相当不错,价格也颇为实惠,而且似乎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正在不断涌现。然而,问题依然在于这些唱盘需要与一整套组件配合使用。虽然成本不一定要高得吓人,但确实存在。这样的系统最终的价格标签和总体复杂性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入门级。过去的假期季节,硬件方面的主要销量集中在'一体化'类型的唱盘——也就是所谓的真正入门级——这里正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对这些实惠唱盘的任何批评都可能会被指责为势利,因此让我先声明,我对它们的声音表现并没有太多的问题。唯一公平的比较是与类似价格的其他一体化系统相比,在这些条件下,它们表现得相当不错。几乎没有例外,它们足以带来拥有、使用和聆听黑胶唱片的某种快乐。而且其中也有一些有趣且有创意的工业设计。然而,问题在于细节。
支撑这些唱盘的基本硬件似乎来自数量相当少的几个来源——可能不超过三四个工厂。这意味着无论你选择哪个品牌和型号,它们的起源和所使用的许多部件都相对固定。结果是,许多这种简单的唱盘使用的是一个配重在五到七克之间的臂架。这部分是由于便携性声称——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平的表面上甚至在移动中播放,但也意味着它对唱片造成的磨损非常大。
这种现象并不新鲜,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但历史上这是使用当时默认媒体的副产品(也是为什么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一些单曲的薄荷状态唱片价格如此之高)。当黑胶唱片以高端选项和经常是人们唯一的实体格式回归市场时,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仔细选择硬件,花额外的钱购买黑胶唱片的音乐可能会是个短暂的体验。我不相信只有我一个人在担心,第一次购买黑胶唱片的人会对此感到失望。
那么我们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告诉别人他们需要花更多钱是不太可能赢得很多朋友的。简单来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需要一个在大量生产情况下也能达到实惠价格的高质量一体化唱盘。到目前为止,许多知名品牌对黑胶复兴的回应有点乏善可陈。看到 Technics 名牌回归是很棒的,但它附在一个售价4000美元的重制 SL1200 上,可能不会改变世界。同样,索尼也回归到黑胶市场,但主卖点是可以转录到 DSD,而不是播放唱片的实际能力。
一些制造商对真正按照模拟格式的要求来拥抱这种格式缺乏信心,这创造了一个市场缺口,专业品牌无法填补,从而让并不总是能代表这种格式最佳表现的设备有了立足之地。这是个谜题,因为许多大品牌已经确认音响设备是一个价格尚未被疯狂压低的领域。构成唱盘的实际组件本身是定制的,但与现有产品所需的铸造、真空成型和精加工工艺并不无关联。
黑胶唱片是一种机械介质。没有真正的“树莓派时刻”,但也没有理由为什么一个经过周密设计、能以合适的重量播放并利用公司现有的功放模块和扬声器设计的播放器,不能在性能上胜过稍微便宜的竞争对手并取得好成绩。如果硬件方面不能匹配软件方面表现出的雄心、决心和冒险精神,那么它将冒着让黑胶唱片梯子的第一级显得过于摇摇欲坠的风险,无法鼓励人们首先登上去。如果有人愿意挺身而出,现在正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时候。
Ed is a UK based journalist and consultant in the HiFi industry. He has an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nineties electronica and is skilled at removing plastic toys from spe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