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静电是对学校科学课的奇妙回忆,偶尔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逗乐小孩或惹怒宠物。然而,对于那些频繁使用黑胶唱片的人来说,静电是一种日常烦恼,它会影响音质,使听音乐的过程远不如应有的那样愉快。幸运的是,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处理静电积累,这些方法不会花费太多,也不需要涉及神秘的理论。
不过首先,我得坦白。我生活在一个潮湿的岛屿上,这里的湿度很少低于会导致冷凝的水平,因此我个人处理静电的需求并不高。然而,一旦你身处于干燥的气候中,静电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美国的某些地区,静电问题已经严重到在CD的早期,有些地方的播放器销售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即便其他电子产品也不免受此影响。
静电到底怎么回事?
那么,当你的唱盘受到静电的影响时,究竟发生了什么?静电是两种表面或物体之间电荷失衡的现象。当它们接触时(或者如果电荷足够高,仅在彼此的附近),电子会从带正电的表面流向带负电的表面。我们日常遇到的大部分静电是由于微弱结合的电子在材料之间的摩擦电效应造成的。
黑胶唱机和唱片特别容易受到静电的影响,原因有几个。首先,在黑胶材料本身中,它为静电电荷的积累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介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追求更好的压制、更低的噪声底和更高的实际或感知质量,所用黑胶越厚越纯,问题就越严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80年代的薄压制唱片能透光,并且使用的黑胶更像回收瓶子,而不容易积累静电,相比这里今天出售的一些相当美丽的压制唱片。
其次,唱盘的旋转需要通过橡胶皮带施加的牵引力,黑胶唱机本身几乎与制造音乐同样有效地产生静电。大多数设计都有合理的接地系统来应对这一问题,但由于唱针产生的电信号非常微弱,静电却可以显著影响播放。静电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带正电的唱片将吸引灰尘和杂物到播放表面,这样会造成更多的噪音和干扰。
如何消除噪音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静电呢?有效处理静电分为两个层面。你可以尝试改变系统的环境,使其不那么适合静电问题,或者你可以对设备和介质进行特定处理。第一部分相当简单。如果你住在有空调的房子里,处理静电可能仅仅是打开一个窗户,让房间的相对湿度稍微升高。如果外面的空气也像里面一样干燥,你可以在听音室里使用加湿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你的空间有限,加湿器的价格大约从30美元起,并且好消息是,并不是所有的加湿器都有随机的情绪灯或喷雾香薰油的功能。
如果你想专门处理唱片上的静电,你有几个选项可以选择。第一个也是可能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是如果你的唱盘支持的话,切换到软木垫。我们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了软木的声音特性,作为材料,它在用作静电的绝缘体时非常有效。一些公司,如Pro-Ject,提供专为其设计而定制的软木垫,第三方产品的价格约在25美元以上。其他非软木的抗静电垫也可用,但它们的效果往往不一,而其中的一些倾向于在你的唱片上洒落纤维,令人担忧。
接下来是对唱片本身的处理。这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但如果它们结合在一起,效果最好。将许多现代唱片供应的纸板外套替换为抗静电外套,有利于在你将唱片放在转盘上之前,消除唱片上可能存在的正电荷。在日常使用的便利性方面,通常从这些外套中取出唱片比从原始的纸板外套中要简单得多。这些外套通常以25或50个一组出售,但如果你能接受稍微难以拆卸的设计,Taguchi外套以100个一组出售,通常售价在20美元以下,同样有效。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可以结合对唱片本身的抗静电处理。常见的选择之一是Milty Zerostat系列抗静电“枪”。这些设备基于压电原理,通过在设备内部的晶体中产生巨大的正静电来工作。这导致静电从唱片上流出,当你释放扳机时,电荷会被中和。花100美元买一个装有魔法晶体的塑料设备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经过一些练习,它在消除唱片上的静电方面可以非常有效。当与外套结合使用时,你可以有效地消除静电问题。
如果Zerostat显得有些贵,还有一些抗静电刷子和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样的效果。由于这些方法依赖于与唱片的直接接触,值得指出的是,它们的有效性将根据你自身的电荷水平而有所不同——当你用另一只手抓住暖气片时,通常可以提高它们的效果。如果你遇到严重的静电问题,或许值得坚持使用Zerostat,但这些选项在不太严重的情况下也能起到作用。
作为一种极端的解决方案,你可以重新考虑我们已经写过的关于唱片清洗机的内容。清洗过程的一个有用副作用是,清洗机也能消除唱片上的任何静电,因此,如果你在清洗后直接将其放入干净的抗静电外套中,你可以得到一张完全没有噪音和额外静电的唱片。唱片清洗机是处理静电的极端方法,但作为保持庞大的珍贵唱片收藏处于最佳状态的更广泛系统的一部分,它们非常有意义。
最终,静电对你造成的麻烦程度将根据你所在的地点、季节和其他无数变量而千差万别。如果你确实受到静电积累的困扰,那么忍受它并没有太多意义。对你的房间和配件做出一些细微调整应该足以控制并消除它,让你重新回到愉悦的听音之旅。
Ed is a UK based journalist and consultant in the HiFi industry. He has an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nineties electronica and is skilled at removing plastic toys from spe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