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閱讀這個時候—無論是剛從塑膠包裝中取出,或是多年後從貨架上拾起—四位BADBADNOTGOOD的成員大概正在世界各地巡演的路上。自從他們在這個十年初開始一起演奏以來,這支加拿大爵士樂團(嗯,並不完全是爵士,但我們會談到這點)已成為現場音樂中最受好評的表演之一,因為他們獨特的精確與流暢的結合。因此,為了支持他們第四張全長專輯IV的發行,這個團體完成了一場繁忙的美國巡演,並飛越大西洋在整個歐洲演出。就算是輕微的收聽也會讓你相信,這些護照上的印章是名副其實的。
BBNG的核心成員是在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以北的漢伯學院學習音樂—爵士樂時相遇的。他們迅速在線上獲得了一小部分崇拜者,因為他們重新想像嘻哈歌曲;這些實驗作品中的一些進入了他們的同名首張專輯(正式名稱為BBNG)的下一年。切斯特·漢森(貝斯)、亞歷山大·索文斯基(鼓)和馬修·塔瓦雷斯(鍵盤)觸覺到了未來幾年將會是強大的某種東西。
那張專輯對於支持那些從單曲開始逐漸流傳到YouTube的口碑效應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在BBNG於(數位)貨架上架不到一年後,他們以更暗沉、技術性更強的專輯BBNG2回歸,這加速了他們的話題,這話題也如雪球般開始向外滾動。
在續集中,薩克斯風演奏者利蘭·懷提被正式列為兩首曲目的特邀嘉賓。至於IV,懷提在多年來環繞著BBNG之後正式加入團體。但正如漢森所解釋的,直到最近才有資源能讓他成為正式的夥伴。他說:“給他全職的條件、玩每一場表演,並在錄音室裡工作,這早該如此。”但讓他永久在這裡“為我們的音樂擴展了一個全新的層面。有第四個元素在裡面真是太棒了—而且他能演奏每一種樂器,這也很有幫助。”
但回到最初的崛起:在他們發行BBNG2那個月份,當時的三人組擔任了Coachella的駐場樂隊,他們充分利用了這些音樂人能擁有的最大、最集中的觀眾群。更何況,他們還為Odd Future的音樂會和Frank Ocean的獨奏演出擔任伴奏樂隊,進一步突顯了他們在純爵士樂與更接近嘻哈和流行之間的跨界。 (大約在這個時期,BBNG創作了《Hoarse》,那是一首來自Odd Future成員Earl Sweatshirt商業首張專輯Doris中的喘息聲、巨大的歌曲。)
從那裡開始,該團的創意方向以兩條並行但不同方向的路徑展開。為他們的第三張專輯,簡單命名为III,BBNG放棄了前兩張專輯中的流行(通常是嘻哈)歌曲翻唱,轉而將重心放在創作原創作品。這樣的做法使他們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迎合了較保守的粉絲和評論者,同時保持了使他們在更年輕、更加實驗導向的聽眾中獲得如此受歡迎的鬆散和可控混亂。
但完全投入嘻哈的冒險繼續,最終達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BBNG與傳奇的Wu-Tang Clan說唱歌手Ghostface Killah一起承擔了他的專輯Sour Soul的演出。與受到推崇的Frank Dukes合作,BBNG製作了整張專輯,該專輯受到了聽眾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除了展現斯坦頓島出生的歌手無法模仿的聲音和寫作風格外,Sour Soul還與底特律的代表人物Danny Brown和Elzhi、芝加哥的新銳Tree以及地下英雄MF DOOM合作。簡而言之,這張專輯對於許多音樂粉絲來說必不可少,進一步鞏固了BBNG作為當前最重要的跨越流派的核心人物之一的地位。但沒過多久,便到了回到錄音室的時候。
像音樂劇 和編劇電視劇一樣,爵士樂和嘻哈都是獨特且無可否認的北美藝術形式。雖然後者的類別是於1970年代末由放克和迪斯科衍生出來的,但許多其標誌性藝術家體現了爵士樂的精神:鬆散、本能的直覺性。一些嘻哈團體—A Tribe Called Quest,或更近期的Kendrick Lamar—成功地重新利用了爵士樂,但這個較舊的類別在與新一代的嘻哈粉絲進行成功接觸方面卻很少有所作為。這的確使得BBNG如此獨特:他們能將爵士樂和器樂嘻哈融合成如此難以捉摸、如此獨特、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
在IV上,BBNG決定擴展他們的宇宙,而這個宇宙已經是當今流行音樂中最引人入勝、錯綜複雜的世界之一。描述器樂音樂的人經常提到其質感,尤其是在討論兩種樂器之間的互動或製作人如何操縱兩個不同樣本的方式時。但IV的精心製作使得同一首歌曲上的同一樂器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鼓聲的攻擊和撤退,鋼琴彷彿表達了複雜的內心獨白。
這其中無疑是來自BBNG近期成功所帶來的旅行經歷。漢森說:“去像巴西或歐洲某些地方,看到那裡的DJ,或去南非的俱樂部,你會接觸到當地的音樂場景,而這真的很激勵人心。”他補充說這些新材料“感覺比過去幾年我們經歷過的所有經歷和去過的地方都有更深的理解。”
首次,邀請歌手進入創作圈子。一些藝術家覺得合作帶來壓力和雜亂,但BBNG似乎在追逐創意方向方面更加自由。“每個人都來到我們的錄音室,我們都在那裡完成了一切,”漢森解釋道。他迅速澄清自己的論述,表示他對通過電子郵件拼湊歌曲的人沒有惡意,但仍然為真實的交流提出了一個理由。“與合作夥伴一起工作時,即使沒有其他合作者在場,能親身聯繫是差異如此之大—去感受另一位藝術家的本質,並找到將我們與他們的作品融合的方法。我們總是會找到一些我們自己不會寫出來的東西,我相信其他參與的藝術家也是如此。”
這種效果立刻顯而易見。參見與蒙特利爾製作人Kaytranada合作的《Lavender》,該曲將細膩、輕巧的製作與強勁的低音結合在一起。或者以卓越的結尾為例,這突出懷提和塔瓦雷斯的精彩表演,以及壯大的弦樂伴奏。在《Hyssop of Love》中,崛起的芝加哥饒舌歌手Mick Jenkins悠閒地移動,拉長嘲弄(“我聽說你的聯絡人是drrrrry”),然後猛地坐起來(“我從來不需要美元來證明我的價值”)。結果不僅是BBNG迄今最廣泛、最具動態的作品,也是他們的最佳作品。若任何人認為該團僅僅關心模糊的類別界限,單憑標題曲就足以確保最挑剔的爵士純粹主義者將不得不尊重BBNG的技術能力。
如果有一股能量在這張專輯中迴響,那來自彼此之間的親密度。雖然BBNG在某些方面是一個激進的現代項目,其成員們使用有形樂器來完成和錄製歌曲,並且當四位成員同在同一房間時,即使沒有合作者在場也是如此。(至於IV中的嘉賓,漢森表示,在幾乎所有情況下,會議產生了多首歌曲,後來必須削減到您現在手中所持有的專輯。)成員們驕傲地指出他們位於多倫多小義大利區的新錄音室—距離他們相遇的學校大約30分鐘車程—為他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才的接觸。曾經被視為美夢的出色合作作者或絕妙的會議音樂家,如今能夠瞬間安排。
IV是一堂情感課。開場的三曲組合(“And That, Too.”、“Speaking Gently”,以及由Sam Herring協助的“Time Moves Slow”)如同在一座廢棄的房子中小心翼翼地行走,緩慢而隱匿。而雖然BBNG在隨後的曲目中探索不同的音調,但那感覺—探尋,對未知的探索—依然是主要主題。“Chompy’s Paradise”安靜而平和,卻在不確定的音符上結束,無法解決。和大多數偉大的藝術家一樣,這個四人組了解,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為重要。
或許比任何事還要重要的是 ,BBNG能夠達到如此創意的高度,體現了他們願意打破常規的意願。這超越了模糊的類別界限:雖然爵士樂作為美國流行音樂景觀的一部分正在經歷重大復興,但團體成員卻不情願地討論他們在這個類別中的地位,或是他們將其帶到前台的角色。事實上,人們似乎不願花時間沉思此類事宜,對於試圖縫合另一種獨特的創作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件好事。
漢森談到爵士樂在夏季音樂巡演中的地位時,顯示出這種現象:“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看看音樂節的陣容,見到Hiatus Kaiyote、Thundercat和Kamasi [Washington]。Kendrick [Lamar]和其他所有人現在都將這些聲音納入到他們的音樂中。看到這些才華橫溢的人得到更多曝光真的很棒。”他接著說:“我想可能是一種變化正在發生,公眾對於能夠演奏真實樂器、看到人們之間的互動和演奏的興趣在增長。”
或者可能是因為,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樣,“爵士樂”是一種不精確——或者至少是簡化的——方式來分類BadBadNotGood。漢森說:“我不認為我們甚至會百分之百地將自己的音樂認定為爵士樂。這是我們的一個主要影響,啟發了我們演奏所有音樂的方式,從我們學習歌曲和寫作樂段的方式,到我們即興創作和在錄音室及舞台上彼此相連的方式。但我們不想聲稱我們是……”他停頓了一下,提到一些對現代爵士形式感到困惑的人的複雜感受:“這個詞對於某些人來說背負了太多包袱。”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喜歡演奏各種音樂,”他說。“但當人們參觀我們的演出後告訴我們是因為我們引導他們接觸了酷爵士時,這真是超棒的。能夠激發某人的聆聽習慣是驚人的,這是最高的讚美。”
無論IV是否引發或成為某種革命都似乎確實無關緊要。這張專輯專注且自由,技藝卓越但感情真摯。這是迄今為止今年最引人入勝的音樂作品之一,且是該團體迄今為止最精彩的作品。儘管音樂界總是充斥著新釋出的作品,IV值得花時間和注意力去聆聽,不論你想如何稱呼它。
BADBADNOTGOOD的IV是我們這個月份的專輯。請在7月15日前在此註冊,以獲得我們的專輯特別版。
Paul Thompson is a Canadian writer and critic who lives in Los Angeles. His work has appeared in GQ, Rolling Stone, New York Magazine and Playboy, among other outlets.
Exclusive 15% Off for Teachers, Students, Military member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 First Responders - Get Ver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