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歌曲,無論是來自彼得·西格或查克·D的歌聲,經常讓我們感動,因為它們將某些超具體的事物轉化為普世語言。公敵樂隊的《抗擊壓迫》是針對特定時刻所寫,但它已經超越了最初在紐約街頭的意義,甚至傳播到了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抗議米洛舍維奇政權,這也是它在《Time Out》2011年評比的改變歷史的100首歌曲中排名第1的原因。
n促成《抗擊壓迫》創作的概念——這是公敵樂隊大家皆知的歌曲——很簡單:斯派克·李正在拍攝一部關於紐約種族緊張、悲劇與暴力的電影(1989年的《做對的事》),他知道他想要公敵樂隊來為其配樂。
在與《滾石雜誌》的訪談中,這首歌發行25年後,Chuck D說:「我記得Spike說,他在找一首頌歌。」
而他們確實創作了一首頌歌:充滿各種暗喻,音樂和政治上的,它就像副歌說的那麼簡單:「抗爭政權!/ 我們必須與掌權者對抗。」有對民權領袖演講的引用,並且充滿了大量的黑人放克和靈魂音樂(Chuck D在1990年告訴《鍵盤雜誌》:在前10秒鐘內共有17個樣本——從《恐懼黑色星球》中可能用了150,甚至200個樣本)。在眾多樣本中,有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斯萊和家庭石(Sly & the Family Stone)、非洲巴姆巴塔(Afrika Bambaataa)的聲音,甚至還有Public Enemy自己的《Yo! Bum Rush the Show》的一截。
這個樂隊從艾斯里兄弟的《抗爭政權》中汲取了歌名和情感;Chuck D 在2018年告訴NPR,在15歲時聽到這首歌,「那是我第一次在唱片上聽到髒話。」在那次訪談中,他與厄尼·艾斯里(Ernie Isley)談到了原版《抗爭政權》的起源以及Public Enemy版本的演變。Chuck D說他告訴Spike Lee,「我們不想從那首歌中取樣。我們的目的是傳承其意義——對虛偽大聲吶喊。」他們在2020年再次大聲吶喊,重新混音這首歌,並加入了Nas、Rapsody、Black Thought、Jahi、YG和Questlove。
正如迪蘭「CineMasai」格林在聆聽筆記中更為詳細地解釋,在《抗爭政權》發行後,《恐懼黑色星球》幾乎沒能製作,因為Public Enemy的「信息部長」格里夫教授發表了反猶太言論而引起爭議。如果我們在當今的背景下體驗《恐懼黑色星球》的專輯發布——即使是恢復性司法支持者也可以迅速取消藝術家和其他公共人物——那麼我們可能不會看到這張專輯的其餘部分問世。當時樂隊確實受到了影響:Public Enemy暫時解散,並因這些言論受到反對。但《抗爭政權》和整張《恐懼黑色星球》是獨特情況的產物;那是90年代,有了Spike Lee這樣的盟友以及需要某人來對當時紐約市的暴力種族主義發聲,Public Enemy成了革命的代言人。
在Pitchfork的2016年專輯反思中,道里安·林斯基寫道:「政治音樂的歷史——哎呀,任何形式的政治參與——都不斷告訴我們,你可以在一方面激進進步而在另一方面令人失望地反動;你的英雄有時候會表現得像反派角色;聰明的頭腦和良好的心地也有其極限。」
我們必須對這種矛盾感到舒適,在這種矛盾中,《抗爭政權》可以是一首頌歌,是它特定時刻的抗議歌曲,但在其應用上卻也具有普遍性,並且仍然來自那些有缺陷的人。也許這首歌沒有改變世界,但自1989年以來,它一直是那些點頭默許者的戰鬥號角——它可能還會改變世界。
Theda Berry is a Brooklyn-based writer and the former Editor of VMP. If she had to be a different kind of berry, she’d pick strawberry.
Exclusive 15% Off for Teachers, Students, Military member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 First Responders - Get Ver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