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伍德士鎮現在被視為終極音樂祭 —— 嬉皮文化的巔峰時刻 —— 但最初媒體卻將其描繪成一個骯髒的泥沼。
“嬉皮節交通壅塞,”《每日新聞》在1969年8月16日的頭版標題如此寫道。另一個聖經般的標題则在節慶的倒數第二天由同一媒體提供,“嬉皮們陷在泥沼中。”該節慶持續三天,佔據位於紐約貝塞爾市的600英畝乳牛場,距伍德斯托克鎮西南43英里。
《紐約時報》的高雅對手在8月18日發表了一篇充滿恐怖片氛圍的社論,題為“卡茨基爾的噩夢。”
“吸食大麻和搖滾音樂的夢想吸引了30萬粉絲和嬉皮士來到卡茨基爾,其理智程度不過如此,與驅動旅屬在海邊邊緣行為的衝動相差無幾,”灰女士的社論寫道。
“當然,那些幫助創建這個社會的父母、老師乃至所有成年人會負一部分責任,正是這個社會讓這些年輕人如此激烈地反叛,”該社論補充說,並提出了神秘作者當時在吸什麼的問題。
報告最終不情願地說,令人沮喪的情況還有一些可取之處——在惡劣的條件下,這些怪誕的入侵者行為竟然相當良好,但他們需要找到比追求迷幻藥更有目的的事。
起初,《時代》(Times) 的編輯們對于伍德斯托克是否值得報道存在分歧,然后關于該報道應該是什么存有爭議,靈性學者邁克爾·希希在《媒體如何錯過歷史角度的破碎故事》的報告中如是說,該報告由伍德斯托克保護遺產組織發布。
希希表示,《時代》的記者巴納德·科里耶最初報導民謠搖滾的提案被拒絕了。但他的兄弟在音樂行業工作,告訴他值得參加,所以他還是去了。當人潮導致高速公路關閉時,他再次打電話給編輯們,後者也投降了。
當科里耶開始記錄由約翰·羅伯茨、喬爾·羅森曼、阿蒂·科恩菲爾德和邁克·朗四位年輕人組織的節日時,他發現其他媒體都忽略了這件事。組織者為新聞媒體設立的拖車空無一人。
未被嚇倒,科里耶勇敢地撰寫了幾篇相關報導。8月17日的一篇解釋性文章沒有署名,大膽地闡明了反文化俚語和儀式,以迎合高端讀者。大量使用倒引號標出了新鮮和前衛的嬉皮士術語。
“貝塞爾朝聖者抽‘草’,有些人服用LSD來‘陶醉’,”標題引用了紐約雪利文郡懷著詩意名字的鎮名,這裡正是節慶的真實發生地。“甜香的煙霧在紫色聚光燈下升起,從傾斜的山坡上升起,年輕人——平均年齡約20歲——成群結隊地坐著或躺在午夜的黑暗中聆聽搖滾音樂,”報告開頭寫道。
伴隨搖滾音樂的煙霧並非來自篝火。一名來自俄亥俄州丹尼森大學的十九歲學生據稱說有那麼多草被吸,使得吸氣就能讓狂歡者陶醉。文章引述其他匿名參加者的說法,99%的人在吸食大麻。
此外,還有一些不“涉毒物”的人表示震驚,禁止的草藥竟然如此普及,報告說,然後解釋了吸毒的目的。
“有些青年表示,所謂的‘軟毒品’,如大麻,一些較溫和形式的哈希和最強烈的梅斯卡林,主要因為它們能產生一種愉悅感,而在搖滾音樂的背景下,讓使用者可以‘陶醉’於聲音,”《時代》報告寫道,暗示幾乎整個觀眾都走迷了。
圖片雜誌生活採取了類似的不恭評論,集中報導了火災、睡在車頂上的嬉皮士和垃圾。“垃圾堆積如山,缺乏適當的設施,一個年輕人則在他的摩托車上打盹,”《生活》雜誌的說明尖酸地陳述。
在2008年,評論家黛安·蓋勒特為娛樂媒體《綜藝》提交的總結報道《這是你的泥眼》中總結了媒體的態度:“生活雜誌幾乎沒派任何人去。《紐約時報》依賴自由撰稿人,這些人提交了針對年輕音樂的基調,解釋這是多麼糟糕的事情。”
自稱是關鍵當前故事可信來源的合眾國際社,也對伍德斯托克進行了討伐,發表了一篇沒有署名的報道,標題為“數千人逃離伍德斯托克的混亂和泥濘。”
“被宣傳為三天‘和平與音樂’,這座卡茨基爾社區的節日已成為巨大泥濘池中的大規模交通堵塞,導致一名青年死亡數十人住院,他們中很多人藥物反應強烈,報道稱。
“‘沒有理由呆下去,’一個憤怒的年輕人說,他回憶中還在通往節慶的高速公路上挑了一條路走。”
8月20日,一篇來自犯罪記者阿方索·納爾瓦埃斯的《紐約時報》文章走了激進風格,將整件事情描繪成無政府主義者的邪惡陰謀。“貝塞爾農民稱公平是逃避法律的陰謀,”標題寫道。
在題為《超越神話》的論文中,分析師肖恩·麥基恩證實,節日並非所有人都和平愛好。根據麥基恩,對一些貝塞爾居民來說,這意味著被破壞的田地和損失的牛奶。
毫無疑問,伍德斯托克是混亂的。在台上,一場戰鬥發生在吉他手皮特·湯希德和無政府主義者阿比·霍夫曼之間。台下,大英百科全書指出,雨將此地變成了泥濘的海洋。同樣,歷史中心 History.com 的記者戴夫·魯斯將伍德斯托克標記為“交通堵塞,浸水泥濘的混亂。”
三個年輕人死亡。一個被一輛在收集碎屑的拖拉機壓死,因為他在睡袋中打盹,另兩個則死於藥物過量,歷史網記者芭芭拉·馬蘭扎尼說。醫療人員在節日的第一夜處理來自LSD型藥物的“每小時25個心跳。”
儘管有失誤,與伍德斯托克未來的傳奇地位一致,媒體的語氣很快就大大軟化。的確,8月19日的一篇題為“貝塞爾的早晨後”的文章中,《紐約時報》悔改了,說到嘻皮士:“他們似乎來享受自己的社會,慶祝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對獨立宣言本身的宣告。”
其餘則是歷史,但這種反覆令人懷疑,為何採訪最初錯過了事件的重要文化意義卻選擇消極。充滿災難的、屠殺般的語氣使伍德斯托克看似一場萌芽的,阿爾塔蒙式壞夢。正如傳記作家斯蒂芬·銀曼在他的2015年編年史《卡茨基爾:其歷史及如何改變美國》中所確定的,氣氛感覺到的是末日和陰暗。 《時報》掙扎於“顯著的政治和文化轉變”,銀曼陳述。
文化批評家伊茲·吉夫雷博士指出,報導早期如此不確的原因。“對我而言,簡單的答案是說主流媒體中某些成員反對流行音樂的歷史悠久——幾乎任何形式,但特別是新形式,”吉夫雷說,她是悉尼科技大學藝術和社會科學學院的高級傳播講師。
“流行音樂往往被認為是年輕人表達自己的地方。而年輕人往往被看成是不負責任、否認責任之類的形象。我意思是,年輕音樂家經常助興——很多例子!“她說,提到了湯希德的鬼影。“但還是,”她補充說。
康涅狄格州的音樂治療師凱蒂·齊斯金在介紹中強調了大麻纖維的治療價值,認為這與音樂節與大麻的關聯有關。在那時,政府正將大麻以及大麻纤維定為犯罪,齐斯金將其描繪成对既有秩序的适应性、革命性威胁。用于制造纸、面粉和油的农作物也非常繁茂。“大麻会沿铁路轨道轻松生长。几乎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它可以不使用杀虫剂!”齐斯金说。杀虫剂相关的癌症等疾病对健康保险公司有利,因为病人是好生意。
因此,将大麻定罪并标记伍德斯托克为邪恶,符合政府计划以赚取更多的钱。医疗、石油和纸业似乎从诋毁大麻中受益。
“虽然听起来很极端,”阴谋理论家补充说,“但你需要睁大眼睛!”
组织节日活动的斯瑞达尔·西尔贝费恩,曾邀请灵性大师斯瓦米·萨奇达南达用吟诵开场,也表壳齐斯金。
“当时,这个运动被非常误解了,”锡尔贝费恩说,并补充称,长大麻和其他物质的使用不像现在那么广泛。“为什么《纽约时报》选择对其持负面意见,必须考虑到它来自恐惧——或是一种误导和遥远的观察该事件伟大的方式。”
自称伍德斯托克的内部成员补充说,组织如此巨大的节日需要大量的计划和协调。
“当然,计划的一些方面会出错,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许多活动部分的有强度的努力,”他说,并给予组织者很高的评价。保持起初偏見困擾的身體泥漿地準備成為文化里标杆是驚人的成就。
David Wilson is an Anglo-Australian whose experience in journalism spans two decades. His stories have run everywhere from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o Slate and the New York Times. In his spare time, he does welfare work and strength training and hangs out with domestic c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