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音樂類型都與特定的社會運動或事件密不可分。它們不僅提供了創作者的想法、希望和夢想的持續評論,也是娛樂的一種手段。然而,還有其他類別的音樂不受這種意義的重擔而存在——純粹因為音樂而帶來的喜悅。大節拍無疑屬於後者類別——但仔細想想,這可以被視為一種優勢而不是劣勢。這些多元化的藝術家難以被簡單分類,因為它們成為一個專門用來形容那些無法可靠地放入其他地方的素材的統稱。其核心是穩定的 120-140 bpm 節奏,沉重的合成線條——通常來自 Roland TB-303——以及來自幾乎任何事物的樣本。這些元素結合成套件,隨時能夠展示那些雖然不太具體被稱為大節拍但在那個位置和時間中卻恰好運行良好的素材。
像許多音樂類型,尤其是在舞曲音樂中,大節拍的意義生命雖然短暫,但在參與其中的藝術家們接下來的去處上影響深遠。大節拍歌曲在電影和電視中的持續使用也證明了其奇特的耐用性——即使你對這個類型不太熟悉,你也可能已經聽過其中的一些曲子。或許更重要的是,除了無數的 12 英寸單曲外,它還留下了一堆好的專輯,即使在多年後仍然能讓人聆聽。
諾曼·庫克在採用路易斯安那州黑幫的名字之前,已經擁有一段忙碌的音樂生涯,並且成為可能是大打擊音樂場景中最具知名度的藝術家。許多人會指出隨後的專輯You’ve Come a Long Way Baby更為優秀—當然,也更為人所知—但是他的第一張專輯則更符合大打擊美學。由於庫克作為製作人的工作和他通常緊湊的時間表,專輯中的一些曲目在1996年發行日期之前已錄製了多達三年,但整體來說,它的整合非常好。相比於後來的Fatboy Slim專輯,本專輯Better Living Through Chemistry對樣本的依賴較少,專注於這個類型的基本要素—以打擊樂和低音為主,幾乎是在“填充”其餘的樂器編排。不過,這並不妨礙一些音樂偉大的時刻—較慢且幾乎是放鬆的“The Weekend Starts Here”是一首相當複雜的曲目,考慮到其相當樸素的成分。
在1998年他們的首張專輯發行時,Lo Fidelity Allstars是一個來自英格蘭北部的五人音樂組合,基於一個名為Brain Farm的錄音室,在英國南部沿海運作,並簽約於Skint Records—這是與大打擊音樂場景最為相關的廠牌之一。他們創作的專輯無疑是大打擊流派的一部分,但在這大多為積極音樂的情境下,Allstars卻展現出更為陰郁、內省的音效。儘管如此,專輯中仍有一些極具舞蹈感的曲目,最值得一提的就是“Battleflag”—這是一首來自西雅圖樂隊Pigeonhed同名曲目的根基大幅改編,變得比其未混音的原作更為人所知。這些曲目的整合像是一種近似於迷幻嘻哈的慢節奏選曲,均受益於該團體獨特的歌詞風格和巧妙的樣本利用。
來自伯明翰的Bentley Rhythm Ace,由前Pop Will Eat Itself樂團成員理查德·馬奇和Mike Stokes組成,Periodic由PWEI鼓手Fuzz Townshend和Keith Yorke提供支持。他們的同名首張專輯是大打擊流派的經典,與在同一時期釋出材料的許多藝術家有所不同。其聲音的關鍵在於廣泛使用樣本—其中相當多的樣本來自英國的兒童電視節目—結合了更乾淨、較少以低音為主的音樂風格,強烈借鑒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放克和靈魂錄音。整張專輯的聲音完全與之前或之後的任何釋出都不同,這對樂團造成了某種挑戰,因為試圖複製這種聲音證明是不可能的,而他們的第二張專輯因此也受到的評價相對較低。順便提一下,儘管本列表中的幾乎所有藝術家都是出色的DJ和音樂家,但馬奇和斯托克斯的二重奏在表演時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他們以二手市集的發現為自己的演出增添了相當娛樂的色彩。
達米安·哈里斯即使從未發布自己的作品,也會被認為是大打擊音樂中相當重要的人物。身為Skint Records的創始人,他負責簽約許多組成本列表的藝術家,同時在同一時間作為DJ獲得了相當的讚譽。以Midfield General的名義發布了一些單曲後,這導致他在2000年發布了首張專輯。作為諾曼·庫克的摯友,專輯的許多方面與當時Fatboy Slim的作品相似,但Generalisation卻表現出一種叛逆的特質,這是完全不同的。這在曲目“Midfielding”中得到了精彩的體現,該曲目包含了超現實主義喜劇演員諾爾·菲爾丁的獨白,講述了一個人帶領一軍英國哺乳動物赴非洲與當地仲友戰鬥的史詩故事,使用一隻裹著Kit Kat包裝的“特洛伊鼩鼱”。如果那聽起來荒謬,那麼你幾乎已經抓住了它的精髓。
製作人威爾·懷特和亞歷克斯·吉福德(後者也是Stranglers的單簧管手)於1995年組成了Propellerheads,這個名字來自於50年代美國的術語,意為書呆子。他們的唯一專輯類似本列表中的許多其他作品,因為它融合了那些在專輯出現之前已存在數年的材料。不過,當材料品質如此之高時,這根本不重要。樂隊的標誌性聲音的關鍵在於相比大打擊音樂更精緻的打擊樂和高於大多數同時代人的旋律。在他們對“女皇秘使”的主題曲(還包括“你僅活一次”的插曲)的極好重新編排以及相當奇妙的“History Repeating”中,這一點表現得最為明顯,後者相對不尋常地為一個大打擊曲目專門撰寫了歌詞,並由雪莉·巴西演唱。健康問題阻礙了他們作為二人的進一步工作,但這張專輯中的歌曲至今仍在電影和電視中出現,給予他們令人印象深刻的遺產。
DJ和製作人賈斯汀·羅伯遜自80年代末以來一直活躍於英國的舞曲音樂界,在他成立Lionrock之前已經擁有了一系列的混音和製作成功。與M.C Buzz B和合成器手羅傑·萊昂斯共同創立的Lionrock,考慮到羅伯遜接觸過幾乎所有類型的舞曲音樂(並將本來並非舞曲的東西改造成舞曲),所以不難理解An Instinct for Detection在音樂風格上毀壞了傳統,熱情不斷地探索新的音樂風格。雖然這部專輯在大打擊和迷幻嘻哈的交集上,但卻因其異常高的製作水準和Buzz B在《Straight At Yer Head》和《Depth》等曲目的出色演唱而特別引人注目。這為專輯增添了一種更為陰郁和稍微更嚴肅的基調,而Fire Up The Shoesaw等曲則表現出專輯的輕鬆幽默感。羅伯遜仍然在充實DJ生涯,其中一個他定期出現的場所是最近在博客上提到的Spiritland。
作為一個音樂類別,大打擊音樂主要是白人藝術家的專屬,但來自布萍頓的Sanj Sen為其音樂風格增添了一個更有趣的元素。作為Indian Ropeman——這個名字源自60年代朱莉·德里斯科的專輯——他將大打擊音樂的基本要素與來自印度次大陸的獨特影響混合在一起。在他的唯一專輯Elephant Sound中,這些影響雖然運用不多,但卻相當有效——賦予專輯獨特的聲音,但又避免了將其變得過於不同。這在曲目“66 Meters”中最為優雅地展現,該曲目將經典的TB-303低音音軌和罐裝打擊樂與一段適合的西塔爾樂曲相結合,並由Shahin Badar切分的聲音支持,她也為Prodiqy的"Smack My Bitch Up"錄製了人聲。當然,Sen也能展現出更多的古典大打擊音色,這在“Dog in the Piano”的快樂瘋狂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該曲中具有令人震撼的低音效果,讓其在合適的揚聲器中播放更是震撼。
在某些方面,Cut La Roc——本名李·波特——將永遠以DJ身份更為人知。一次在高達九個唱盤上表演,使他成為表演藝術的最出色的倡導者之一。作為Cut La Roc,他卻為大打擊音樂增添了另一個維度,這在La Roc Rocs中易於辨別。擁有酸屋和叢林音樂的背景,這張專輯站在大打擊音樂的另一個邊緣,層次分明的聲音和更復雜的鼓與低音風格的鼓線時而與幾乎嘻哈的氣息相碰撞。強烈的趣味大打擊元素可以在Hip Hop Bibbedy Bop Bop中看到,這首曲子經常作為在完全不同類型之間的“防火牆”出現在現場表演中。這張專輯用11首曲目和不到一小時的時間涵蓋了大量內容。此外,專輯中還涵蓋了來自Snow Patrol的Gary Lightbody精彩的客席演唱,他在1999年錄製專輯時幾乎還是名不經傳。
到Mint Royale的第二張專輯在2002年發行時,可以合理地說大打擊音樂的榮耀歲月已經過去,但這並沒有妨礙Dancehall Places將其帶來的樂趣的基本要素溫和演化。來自曼徹斯特的雙人組尼爾·克拉克和克里斯·貝克製作了一系列受人推崇的單曲,並成為諾曼·庫克在表演DJ時的一個特別最愛。藉由這張專輯,大部分曲目的節拍和編排在起源上都是大打擊音樂的特色—廣為人知的單曲“Sexiest Man in Jamaica”取樣了歌手兼詞曲作者Prince Buster,幾乎不會被認為是其他音樂風格。然而,也有一些曲目不斷進化,特別是開場曲“Blue Song”和標題曲。大打擊音樂所包含的本質使得在這個類別中,很少有藝術家因之而枯竭,但很少有人錄製像這樣優雅地顯示其演變的專輯。
可以合理地說,到2004年You Can be Special Too抵達時,大打擊音樂已經死亡,這也屬於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類別。同樣,由組成Evil Nine的湯姆·博福伊和帕特里克·帕爾迪所擁有的二重奏,曾在大打擊音樂的巔峰年後也一直活躍,而You Can be Special Too則成功地捕捉到了這個流派的某些關鍵魅力,完成了不同且更暗沉的聲音。這仍然是一張擁有強勁低音線、精挑細選的樣本和結構性的打擊樂的專輯,但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些成分,因而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聲音。關鍵在於,出色的客席演唱者Aesop Rock和Toastie Taylor的出色演繹。專輯發行時,Marine Parade廠牌的財務困難—部分證明舞曲的重心正在向布萊頓和南海岸以外的地方轉移—導致專輯短缺,變得相當受追捧。不幸的是,這也導致了黑膠的發行至今仍然稀有。
Ed is a UK based journalist and consultant in the HiFi industry. He has an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nineties electronica and is skilled at removing plastic toys from spe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