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Netflix、Hulu、HBO Go 等平台上,有著絕對龐大的音樂電影和紀錄片可供選擇,但很難判斷哪些影片實際上值得您花費約 100 分鐘的時間。透過這個現在每季度更新的專欄,我們將重點介紹一些最近發布和即將發布的音樂紀錄片,值得您追蹤、添加到觀影清單中,或只是保持關注。
首先,這裡有一部真正偉大的電影,講述了格雷斯·瓊斯(Grace Jones),這位藝術家的背景尚未被廣泛探討。由索菲·費恩斯(Sophie Fiennes)執導,她以與斯洛維尼亞哲學家斯拉沃伊·齊澤克(Slavoj Žižek)合作的作品《戀物癖的電影指導》和《戀物癖的意識形態指導》而聞名,格雷斯·瓊斯:血光與饅頭 自去年底以來在影展上巡演,並將於4月13日在美國首映(以及預計在某類流媒體服務上最終上線)。
該片拍攝了瓊斯在錄製她2008年專輯颶風期間的過程,費恩斯的電影可能在近十年內醞釀,但考慮到在明顯的後製停滯中所花的時間,最終成品並未受損。血光與饅頭這一名稱,融合了對紅色“錄製”燈(bloodlight)和麵包(bami)的派托瓦魔法詞彙的描述,使得整個影片散發出一種無真正中心敘事的感覺。場景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線索來幫助理解它們在任何感知的時間線上的位置。我花了一段時間才理清頭緒,從錄音室的時間跳轉到在牙買加與家人閒逛,再到世界各地的現場表演片段。但是這種悠閒(偶爾無目的)的結構感最終是其一大優勢。
對許多人來說,格雷斯·瓊斯仍然是一個神秘的存在。作為安迪·沃霍爾(Warhol)的女神和紐約早期80年代變種迪斯可場景中的強烈幻影,血光與饅頭提供了大量現實的證據,證明瓊斯依然維持著這些印象。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強化了那些觀念,它還通過平衡她在電話中對著強烈情緒的高喊與更柔和、更坦誠的家庭回憶,為這位曾經的邦德女郎增添了深度,經常是在穿越牙買加叢林的麵包車後座進行。
悲劇性嗆聲樂隊(The Tragically Hip)是我曾聽過的樂隊,但必須承認直到看了長期巡演之前,我並沒有真正聽過他們的音樂,該片今年初在Netflix首映。根據迅速搜索專輯評論的結果幾乎無所獲得(Pitchfork,Rolling Stone,metacritic等等),我不得不相信對這些家伙一無所知是合理的……但沒有那麼快!事實證明,像袋裝牛奶、蕃茄醬薯片和小小的遊牧者一樣,悲劇性嗆聲樂隊簡直是這文化標誌之一,在這裡的美國市場上並沒有完全引起轟動,但在加拿大,他們絕對是Coldplay和Springsteen的結合體。或者至少我被這部充滿情感(最終撥動心弦)的紀錄片這樣告知了。
三十多年來一直在一起演出,2016年不久前,樂隊完成了專輯人機詩後,主唱和創始成員戈德·唐尼(Gord Downie)被診斷出末期腦癌。在數次放射治療後,樂隊決定繼續舉行將是他們最後的巡演,唐尼將在麥克風前共演出。參與拍攝的還有以環保作品《工業景觀》和《水印》而著稱的導演詹妮弗·白克華(Jennifer Baichwal)和愛德華·伯廷斯基(Edward Burtynsky),他們全程記錄了這一切。
需要警告的是,這部電影本身沒有太多關於樂隊的傳記信息,對於像我這樣對這個樂隊陌生的人來說,這可能會有些沮喪。不過,它在角色深度上彌補了這一點。儘管唐尼的歲月在這部紀錄片的每一寸影像中都明顯受限,每個人的心情卻依然讓人驚訝地愉快,並共同給人一種真的很開心能夠參與並成為這些人的家庭成員(巡演經理、服裝設計師、吉他技術等)。這並不意味著唐尼的死亡並未其聚焦,只要問問每一位按合約要求在每一場巡演中都必須在場的醫護人員,但對於他們能夠給粉絲們這最後的歡送,卻充滿著無比的感謝。
我從中得到的持久感覺是,我錯失了一些重要的東西(總理賈斯廷·特魯多(Justin Trudeau)在他們最後的演唱會的後台,而這場演出為近1200萬觀眾商業免費直播),即使他們的音樂可能不是我的菜,這個樂隊本身或許是所有搖滾音樂中最善良的家伙。
我們是否已經過時於“布魯克林”這個刻板印象的潮流參考點?我想LCD Soundsystem在2011年於麥迪遜廣場花園的告別演出,確實削弱了對於任何缺乏創意的人來說,單靠一個區來定義“潮流”的最後一根稻草。無論如何,對於所有那種因不懂流行而受到的攻擊,那些娃娃們所建立的“現場”仿佛有某種新潮的社區草根方法,而死亡之聲這個小場地或許是這種“我們來辦演出”心態最具象徵性的一個…… 直到這一切不再如此。
如同紀錄片再見布魯克林:死亡之聲故事所記錄的,我們目睹了曾經是本地和巡演樂隊磨練的真正重要樞紐的興起和衰落,無限制的壁畫藝術家在牆上涂鴉,並且經常有啤酒罐在腳下被壓碎。最初在一處非法的閣樓中,幾個人製作工藝吉他踏板,意外地轉型為NY地下音樂愛好者的必訪之地,沿途吸引了夠多的死忠粉絲,倍感就像家人。
這部電影突顯了一個意外的諷刺,他們私密、親密的表演樂園在Vice Media收購這棟建築的時候被壓垮,此時所有的地獄都爆發了。這個令人心碎的DIY藝術空間在區域規劃和消防條例下被卓越的強大力量不加區別地屠殺,這并非無人知曉。
說實話,對於死亡之聲的結局,既不是燃燒殆盡也不是匆匆消逝,從事後回顧來看倒像是一種福氣。這個地方完成了它的使命,即使它本可以再延續一兩年或三年,但他們獲得了一條出路(因為區域改建成為殉道),而且沒有人會被責怪,除了那些相關者。
說到重金屬朋克,幾乎沒有比華盛頓特區的壞腦(Bad Brains)更受尊崇的樂隊。響亮、快速的音樂,以及(或許最明顯的)技術精准,這個四人組通過結合有力的吉他和自我啟發概念,創造了朋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秀之一,其中“積極心態”是取自思考致富,以及空靈的拉斯塔法里旋律。在紙上它們似乎是個異類,但他們憑藉著完全失控的演出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這全都要歸功於主唱H.R.(“人權”)隨時在冥想與失控的高低起伏,完美地在歌曲結尾時進行體操翻轉。
隨著標題中“尋找”一詞的暗示,H.R.在某一時間點上無論在職業或個人生活中都迷失了方向。由詹姆斯·拉特斯(James Lathos)執導的這部電影(與同名的口述歷史相伴)追溯了他的人生弧線,從初出茅廬的朋克明星到因嚴重心理疾病所帶來的谷底,再到看到這位藝術家所需要的支援的光明結局。
這部電影是拉特斯的首次導演作品,超越了常規搖滾紀錄片的界限,進而成為一部深入探討數十年來長期未經治療的自我毀滅心理問題的研究。觀看這部影片時,看到包括Questlove和Ian MacKaye在內的專家逐漸從極力致敬轉為聚焦於H.R.日益偏離和反社會的行為,真的讓人感到非常沮喪,別說看到H.R.(包括舊有和新拍攝的)明顯與現實脫節的影像。
在討論那些肉體和心理上都非常痛苦的內心魔鬼時,找到同情與清晰之間的平衡是極其困難的。拉特斯做了他能做的最佳工作,但正如MacKaye在影片結尾所說的那樣:“儘管他可能有困擾,但他卻出奇地自由。”這是一句聽來既對又錯的話。就像這部電影本身,這句話下面潛藏著同情,但也隱含著某種必要的過度簡化,暗示H.R.這位抓住麥克風的最偉大主唱之一,其實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複雜得多。
在我這裡整理的一堆電影中,這是面對價值而言最難推薦的一部,但請給我一些耐心,讓我闡述這部電影不僅是對粉絲錯誤的警示故事,也是對仍然存在於現世的放克傳說的啟示之作。
在暗中:追尋家庭之石的開始與之前的《觀看音樂》系列保羅·威廉姆斯:依然活著類似:一位想當導演的人試圖尋找一位曾經活躍的藝術家的蹤跡,其作品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在保羅“彩虹連結”威廉姆斯的案例中,這位歌手/詞曲作者/演員與導演成為了摯友,這賦予了影片對其主題的獨特視角。而在在暗中中,我們則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的结果,因為與威廉姆斯不同,斯通的私生活是音樂歷史上最不可接近的之一。為什麼導演邁克爾·魯本斯通(Michael Rubenstone)——一位小型好萊塢演員,決定在他的導演首作中將追尋斯通的過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能著手比你所能承受的事情多是一回事,但魯本斯通在這方面卻像是全力以赴地盤點小子大冒險,僅此一項就值得追尋。
我真誠地認為這部影片的製作人起初是出於最真誠的動機來展開這項事業,但伴隨著這一假設,還是存在某種程度的無知(如果我想更深入地說的話,甚至是徹底的自以為是),以為斯通不僅會給這些新手一次訪談機會,而且與這位喜怒無常的隱士交談確實會解釋他一直在忙些什麼,或他為什麼保持遠離聚光燈。並非斯通不知道自己有任何想要的平台,但是這些白人男孩帶著他們好心卻不恰當的意圖不斷拍他的門。
這部電影的會面張力將會在結尾有所回報,而沒有那些陳年片段和採訪片段的協助,則會讓影片的設置變得更為棘手。我一向希望能看到柯內爾·威斯特(Cornel West)、保羅·沙弗(Paul Shaffer)和迪克·卡維特(Dick Cavett)關於斯通的舊趣事的未編輯片段。儘管如此,我不禁想到魯本斯通或許對整個事業感到遺憾,他為此耗費了難以置信的金錢和時間。這部電影去年大部分時期都在影展巡迴,如果最後未能在Amazon Prime或Netflix上找到一個家,那會是一種遺憾,僅僅是因為製作人將能夠收回他們所投入的巨資(也許還能發行富有該些延長採訪的DVD!)。希望最近有報導提到一部真正的斯通紀錄片正在籌備中能促使有人來接手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