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etflix、Hulu、HBO Go等平台上,有著極其龐大的音樂電影和紀錄片選擇。但要判斷哪些值得你花費100分鐘的時間卻非常困難。Watch the Tunes將幫助你在每個週末挑選值得花時間觀看的音樂紀錄片。本週的內容涵蓋了Brian Eno: 1971-1977 - 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該片目前在Amazon Prime上播放。
如果你看看任何出版物列出的 70 年代最佳專輯名單,你會發現一個人對這些作品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當然在說布萊恩·伊諾。僅僅是他為大衛·鮑伊製作的《Low》,就足以讓他進入搖滾樂天堂的大門,但再加上伊諾作為羅克西音樂合成器專家的工作和他在講頭合唱團和迪弗樂隊背後的製作作用(更不用說他的個人專輯和環境音樂),這讓人幾乎無法相信一個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留下如此深遠的影響。儘管他的影響力強大到無法忽視(而且仍在積累中),但直到艾德·海恩斯出色的紀錄片《布萊恩·伊諾:1971-1977 - 從天而降的人》,才彌補了這一缺憾。
雖然伊諾留下的影響似乎無限長,但《從天而降的人》很幸運地把一切分成易於消化的部分,而且從不急於進入伊諾職業生涯的下一階段,這很好。我不認為伊諾的任何作品對初學者來說是“困難”的,但稍微深入一些他的前衛專輯,一隻扶手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欣賞。海恩斯的電影美學有點像是借鑒了《遠古外星人》,但受訪者陣容非常出色,從前成員、傳記作者到傳奇評論家羅伯特·克里斯高。奇特的是:這部電影嚴格遵守了“1971-1977”這個時間範圍,比我以往看到的任何音樂紀錄片都要嚴格。幾乎沒有花時間講述伊諾的童年,直接進入了他與羅克西音樂的華麗開端。好處是我們可以探索伊諾職業生涯中較少被提及的部分,包括環境音樂專輯和他作為德國電子音樂家的時間。壞處是,當他移居紐約並在 C.B.G.B. 場景中成為製作人和品味領袖時,電影就結束了。
增加他非凡的因素,伊諾奇蹟般地單槍匹馬將合成器變成了搖滾樂隊的焦點,使其頗具前衛感,在羅克西音樂早期甚至取代了主唱布萊恩·費里。我對朋克搖滾的理解是,它是對進步搖滾的浮誇風格的反應,因而我從未考慮過在那些模塊合成器牆中能找到朋克精神,但伊諾是個例外。早在席德·維瑟斯開始彈低音吉他之前,伊諾大體上是用合成器做了相同的事情,避開了那些困住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陳規俗套。自學成才的他,體現了朋克搖滾的“去你的,我就這麼幹”的精神,同時還保持了比最新洗過澡的性手槍樂隊成員更高的潔癖標準。
觀看《從天而降的人》時,很難不感受到布萊恩·伊諾幾乎是來自另一個世界。是的,片名借自大衛·鮑伊的《Low》專輯封面,但實際上伊諾能夠將世界視為一系列概念,音樂只是他選擇與我們交流的語言,這真是超乎常人的理解範疇。其他確實有人在此之前就將宏大的框架應用於他們的音樂,但伊諾做得更具市場性。不用再看別的,看看伊諾和畫家彼得·施密特共同創作的“隱喻策略”卡片,這組策略卡片包含了113張寫有類似禪語的短語,旨在幫助打破創意瓶頸,例如“尊重你的錯誤作為隱藏的意圖”,“每一種類型只保留一個元素”,以及(我最喜歡的)“問問你的身體”。當你遇到瓶頸時,隨意抽一張卡片並從中獲取靈感。概念:商品化!
伊諾將這些更抽象的想法融入他的作品中,效果各有不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作品一方面商業上成功,另一方面也沒有因其商業吸引力而妥協。一位受訪者把伊諾在這一時期的四張專輯《到來的溫暖噴射》、《通過策略征服老虎山》、《另一個綠色世界》和《科學之前和之後》與披頭士的四部經典《求助》/《橡皮靈魂》/《反叛者》/《佩伯中士》放在同一高度,到那時候已經很難反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