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可是什麼,如果不是對渴望的召喚?福音音樂又是什麼,如果不是對救贖的呼喚?讚美又是什麼,如果不是對回家的呼叫?在Step II那混沌的福音、黑色文化、酷兒文化和黑人的表演之中,我們發現了Sylvester,來自其他世界的傳奇。
在1970年代末期紐約市的夜店場景最深處,誕生了一種新的音樂類型,這種音樂徹底改變了全球酷兒的生活,但對於一位來自克倫肖、擁有無可否認假聲的年輕男孩來說,這一切才剛剛開始。有些人可能會說,1960年代的巴黎夜店場景開始了這一潮流,最終流傳到紐約:“……在1970年代初之前,這一切都不重要,當時在紐約的同性戀地下舞廳——The Loft、Tenth Floor、12 West、Infinity、Flamingo,還有後來的Paradise Garage、Le Jardin和Saint——孕育了舞曲文化,帶來了公開的吸毒行為、現場性交和不間斷的整晚舞動,”《Vanity Fair》的麗莎·羅賓遜在2010年後來寫道。
Disco開始使白人名人和紐約夜店場景的精英跳動於黑人音調之上,而不知其起源。這一類型的偶像都是幫助世界向前推進的社會子集:黑人女性、酷兒人群和未來將會被浪漫化的地下世界。唐娜·桑默、格雷絲·瓊斯和大衛·曼庫索在下百老匯的The Loft擔任經理的時期點燃了世界,擁抱了全新的體驗和性慾核心。
稱呼西爾維斯特“超越了他這個時代”將會是對歷史的一種抹殺。說西爾維斯特和他的音樂是注定在他離開這個世界之前被存檔,是多麼微不足道。沒有提到他的名字和遺產,就無法討論disco這個類型。任何大城市的酷兒聲音的聲音都無法準確掌控,除非聽到“你讓我感覺(真實強大)”的聲音在遠處迴響。西爾維斯特的存在超越了這一生,他的課程是提醒我們什麼是超越這個世界的極限。
西爾維斯特的故事,從他的祖母那裡被稱為西爾維斯特“杜尼”·詹姆斯二世,是一個關於失落、身份以及在這個世界的泥潭中成長的普通故事。西爾維斯特在洛杉磯的瓦茨社區長大,與祖母一起生活,在嚴格的五旬節家庭中度過民權時期。正如喬書亞·甘姆森在他的著作中寫到的《絢爛的西爾維斯特:傳奇、音樂、1970年代的舊金山,談到黑人女性在西爾維斯特早期生活中的重要性:“杜尼不是一個變裝名稱;西爾維斯特的小弟弟們給他起了這個名字……在後來的生活中,雖然朋友們遇見並聽說他的母親、祖母和姐妹們,但幾乎沒有他的親密朋友記得西爾維斯特提到過男性家人……杜尼是由堅強的女性撫養長大的。”
作為一名青少年,西爾維斯特是名為The Disquotays的古怪年輕黑人變裝皇后的其中一員。在教會和家中都遭受同性戀者的騷擾後,他於1969年離開,尋找一個可以容納他的酷兒身份和他作為歌手及詞曲創作人的耀眼才華的城市。他在同性戀權益運動的高峰期來到舊金山。
來到灣區後,西爾維斯特經歷了幾年的無家可歸和不穩定生活。在探索城市的夜總會和地下音樂廳的過程中,他與其他性別流動者找到了社區。在1970年代初,他以全職成員身份加入了如今已成傳奇的變裝表演團體The Cockettes。西爾維斯特的兩位音樂英雄是比莉·哈樂黛和約瑟芬·貝克,他在The Cockettes的時光使他能同時展現他的高音和在五旬節教會中面對的藍調低音。但這並不是完全合適的配搭。
“西爾維斯特與The Cockettes分享了一種對出位的熱愛,他們對性與同性戀的慶祝,他們對酸性和好的哈希的熱愛,以及他們對電影音樂幻想的曲解。像他們一樣,他在編造自我,幻想著自我存在。但他通常站在距離幾英尺的地方,與The Cockettes一起卻又從未完全屬於他們,”甘姆森寫道。
當西爾維斯特開始與Blue Thumb Records簽約時,他正忙於定義他的搖滾放克音樂,使他獨樹一格。在與哈維·富夸簽約他的唱片公司Fantasy時,西爾維斯特毫不回頭地跳入了disco的世界。他于1977年推出的同名專輯《Sylvester》 只是他1978年第二張專輯的絕妙摘錄《Step II》 ,這讓他鞏固了作為我們至今所理解的disco傳奇之聲的地位。當西爾維斯特開始與製作人帕特里克·考利密切合作時,他的音樂傳達了西爾維斯特經典現場表演的能量。他們的動態關係恰好與disco的巨大流行相吻合,這個類型和文化為西爾維斯特的詞曲創作、音色和性別表達提供了空間。他們合作的高潮是“你讓我感覺(真實強大)”,這將西爾維斯特,這位來自瓦茨的黑人酷兒孩子,推上了國際明星的舞臺。
這種情感經常被奪取、包裝和誤解,但“感覺真實”是球文化中常用的術語,特別是在紐約和洛杉磯的黑人酷兒和變性社群中,該術語觸及了在一個跨性別者必須時刻保護自己以免遭受順性別世界暴力的世界中無法掩飾真實自我的灰暗感。這對於全球變性人士的現實具有深刻的意義。
西爾維斯特在其1978年經典disco專輯中,賦予了迷戀的喜悅以聲音。將我們帶回夜店場景,使我們皮膚相觸,與那一刻令人難以捉摸的情人相對,某個我們不完全記得名字的人。夜晚隨著西爾維斯特的高音繼續。我們與他同在:揮汗如雨,與朋友一同飲酒,並在舞池中與那位特殊的人互動。那一刻的熱情讓我們不斷移動;我們全情投入於一個邊緣空間,這裡對於黑人酷兒和變性人士的罪行無法存在。在“你讓我感覺”中,西爾維斯特正在構建那個世界——一個幾乎可以品嚐到的逃避現實,以及一個在他四分鐘的無法阻擋的合成經典之中,能夠使我們保持的“現實”。和弦的變換、不可阻擋的放克貝斯線以及閃亮的合成器音響,創造出一種音樂,指引我們走出這個世界,進入下一個世界。僅依賴西爾維斯特的魅力而失去這張專輯創作的智慧並不難,但在這一切背後,則是帕特里克·考利的詞曲寫作,他是他音樂和寫作天才的終身搭檔。這兩人一起創造了《Step II》,以其對disco、放克和福音聲樂的敏銳觸感,讓西爾維斯特在整個disco時代中脫穎而出。
“你讓我感覺(真實強大)”和“舞動(Disco Heat)”是《Step II》中的瑰寶,這兩首歌曲展現了專輯中詞曲和編曲的廣泛天賦。與吉他手詹姆斯“Tip”威里克合作,這位歌手希望創作一首傳統的情歌,卻意外地為大眾製作了兩首仍然具有共鳴的熱門歌曲。
《Step II》的更為粗獷的部分出現在“讓我感覺(尾聲)”中,該專案的脈動滯後,讓我們聽到西爾維斯特在黑人福音中真正的根源。“我從你那裡獲得力量”和“是我說錯了什麼嗎”隨之而來,並且處於同樣的範疇:兩首歌表達著一種特定的失去和愛,這可能在西爾維斯特的光鮮亮麗、值得跳舞的音樂作品的傳承中被淹沒。他在回響的副歌中閃耀著;他——很像他的福音背景——自在地玩味著叫喊、恳求和說話的聲音。在“是我說錯了什麼嗎”中,我們還看到了西爾維斯特和他的伴唱者之間的無拘無束的親密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對黑人妻子的愛,作為他最親密的摯友,以及秘密愛戀所帶來的靜默心痛,這一切都隱藏在這張放克disco唱片的摺頁中,有時速度快到超過了失去愛和永不回報的酸楚。
西爾維斯特以 “只要你和我永遠” 的旋律結束《Step II》,彷彿他正在向我們展示聚光燈下更柔和、更陰暗的一面。他以“只要你和我永遠”的夢想般的歌聲歌唱,鋼琴的音色如鑽石般順暢,與合聲相襯,賦予這首歌早期80年代經典情歌的質感,而不需等到80年代甚至開始。最美的畫面是,西爾維斯特穿著華麗的衣服——無論是他最愛的任何禮服,使他感到完整和活躍——而他的尾聲歌曲的聲音在他走進的每一個音樂廳都回響。如果這位著名歌手對生活有任何了解,那麼《Step II》就是他在告訴我們,如何在你深刻的渴望中存在——知道它們聽起來、品嚐起來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在共享天賦的安排中移動。《Step II》不是一個結點,而是一課深入感知的課程。
凱西·科亨的開創性酷兒研究文章,1997年發表的“朋克、牛頭犬和福利女王:酷兒政治的激進潛力?”為西爾維斯特的故意不從眾提供了框架:“在酷兒政治中,性表達總是懷有變化、運動、重新定義和顛覆性表演的可能性——從一年到一年,從伴侶到伴侶,從一天到一天,甚至從行為到行為。”這些情感觸及了disco的核心,西爾維斯特無與倫比的音樂目錄以及極具酷兒特徵的流動性概念。酷兒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理解的日常變化的持續轉變。那些願意站在世界尖銳邊緣的人,願意每天為自己命名,並被算作少數。
西爾維斯特最清晰的特質是他能在宇宙中創造,活在其他世界,並在他唱歌時邀請我們進入。顛覆性的表演、他者化以及身為局外人的政治是他生活中的障礙,但他作品的核心是讓人們感受到的驅動力。他超越了這個時代,以及下一個和再下一個,因為他談論了一種無法被拘束於這個地球領域的生活。
Clarissa Brooks is a writer, cultural critic and community organizer based in Atlanta, Georgia. She is trying her best and writing about it along th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