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Allen的「No Shame」與惡魔抗爭

英國歌手的回歸專輯絕對不容錯過

在 June 11, 2018

每週,我們會告訴您一個我們認為您需要花時間欣賞的專輯。本週的專輯是Shame,來自Lily Allen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

莉莉·艾倫(Lily Allen)引起了關注,而且她喜歡這樣。“人們總是說我做事情是為了引起注意。我是一個流行歌手。我喜歡受到關注,”她最近這樣說。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這種關注在強烈倡導政治變革和一個可怕的跟踪者事件之間反彈,還有公開的身份危機。這讓她在脆弱狀態下創作音樂,導致2014年專輯Sheezus的艱難推出。四年後,在一連串的爭議和個人災難之後,艾倫用一首燃燒的、個人的告白贖回了自己,證明她仍然是我們所認識和喜愛的諷刺流行女王。這個新專輯週期讓她在深思熟慮的瞬間中覺醒並得到穩定,透過生動的敘事展現出那種沉悶的內省時刻。

這位32歲的歌手一直擅長指出爭議,並就流行文化的裂縫進行滑稽的評論,但她的第四張專輯No Shame揭示並最終慶祝了她最深層的個人缺陷。她的前三張專輯(Alright, StillIt’s Not Me, It’s YouSheezus)都在批評外部世界,利用她鋒利的觀察來進行批判性的攻擊。而Sheezus披上了像是一個過度工作的、過度飽和的Instagram帖子般的聲音和形象,並以貪婪和華麗作為自我治療的手段,No Shame則是關於揭露這種自我治療並清除它。

這張包含14首曲目的專輯控制得相當出色,並以微妙的微笑為基礎,集結了流行製作界的王族,包括馬克·榮遜(Mark Ronson)、弗萊爾斯(Fryars)、Bloodpop和吸血鬼週末(Vampire Weekend)的埃茲拉·科寧(Ezra Koenig)。在全場觀眾的擁護下,艾倫充分發揮她精練的技巧,將棉花糖色的子彈和心形煙霧融為一體,徹底擊中我們的心房。她帶我們一起經歷現實的過山車,讓我們目睹動盪的情感低谷和救贖的浪漫高峰。專輯的製作輕快而有浮力——有時甚至僅用一小段吉他撥弦來保持節奏——突顯了歌詞的殘酷真實。她的甜美嗓音具有欺騙性:所有的聲音在閃耀的鋼琴伴奏和豐滿的雷鬼節奏中聽起來都顯得快樂而悅耳,但仔細一看,卻依然掩藏著大多數流行音樂所逃避的醜陋現實。到專輯結束時,No Shame將酗酒、離婚、精神崩潰和性別歧視等惡魔與靈巧的旋律和如艾倫目前髮色般鮮亮的製作相結合。

專輯開場曲“Come On Then”不到一分鐘,艾倫已經將自己撕扯至脆弱的邊緣。一段刺激的Trap節拍承載著她的情感包袱,而她的聲音則在澄亮的自動調音中隱藏著。“我是一個壞媽媽 / 我是一個壞妻子 / 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 / 你在網上讀到了,”她在閃爍的英國車庫節拍中唱道。以一種說‘我之前聽過所有這些’的語調,她隨後甩掉這些期望、施加的標籤和貶低的迫害者。他們可能多麼努力,卻無法使她屈服。這是專輯完美的開場,促使我們進一步傾聽她的真實。

在訪談中,艾倫廣泛談到了她對認可的追求,包括來自自己和他人的認可。No Shame不僅是艾倫接受自己和她故事的本質,更是揭示了自我療癒所帶來的瞬時麻木感。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經歷過死產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產後憂鬱,卻仍在被視為產品而非人類。“Everything to Feel Something”深入探討了艾倫依賴的各種自我治療方式。“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這麼對自己 / 將所有的價值都給予其他人。”她詳細描述了自我毀滅行為的普遍吸引力。她似乎在接受自己晃動的過去中找到穩定。她正透過接受過去來為未來建立基礎。她經歷了每一種人工的認可,這張專輯成為自我認可和接受的第一步。

No Shame應該受到讚賞,因為它強調了人們即便在聚光燈下也必須經歷的人性和創傷。

最感人和成功的曲目處理了癱瘓的家庭問題。“Family Man”是一首具有國歌般壯闊色彩的鋼琴抒情曲,講述天真地說服自己愛情永恆的故事。它帶來了顫慄,收集了眼淚,承載著艾倫最近結束的婚姻中的骷髏和盲目的希望。接下來是同樣溫柔但震撼的“Apples”。她的聲音近在耳邊,低語著她婚姻解體的故事,吉他伴奏如同小撥弦在她身後劃過。“我們都很沮喪 / 到了結尾我們甚至沒有發生關係 / 我覺得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寫支票。”之後,她發現自己最能聯繫上的人竟然是她的父母。“我想蘋果不會掉得太遠。”

No Shame應該受到讚賞,因為它強調了人們即便在聚光燈下也必須經歷的人性和創傷。它強調作為人類,我們不斷犯錯,也不斷改變。它珍惜我們的可塑性;這關乎承擔責任;這關乎向內看,而不僅僅是向外羞辱。当人們被作為產品展示在一個行業中——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產品——不僅有出售的壓力,也有必須完全貼合社會期望的壓力。從年輕女性到年輕母親,糟糕的市場遊戲是艾倫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當她不再符合流行的典範時,就會被拒絕。艾倫的個人災難成為當前人性的對照,宣稱親密關係中的教訓是自我保護的一種形式,因為這些問題在她的掌控之中。

分享此文章 email icon
Profile Picture of Margaret Farrell
Margaret Farrell

Margaret Farrell is a New York-based writer who has written for Stereogum, Pitchfork, and Flood Magazine. She treats hair color like a mood ring and is, sadly, of no relation to Colin.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當前是空的。

繼續瀏覽
免費運送給會員 Icon 免費運送給會員
安全且可靠的結帳 Icon 安全且可靠的結帳
國際運輸 Icon 國際運輸
品質保證 Icon 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