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未注意的事情,直到你注意到,然後就再也無法忽視它。稱之為 “現在濫用”——許多歌手在隨意短語結尾加上 “現在”的習慣。說 “現在” 可能與歌的其他部分沒有任何關係,但許多歌手還是這樣說。你幾乎每次都能聽到它。就像一個人幾乎在每件事後面都說 “你知道嗎”。
n“卡夫卡真的很沒有安全感。你知道嗎?” “三角形是一個重要的形狀。你知道嗎?”
n一旦你聽到了,就無法不再去聽。 “現在” 就是音樂的 “你知道的”。這裡有幾個經典的例子。
這來自於“三隻狗之夜”的最大熱門歌曲《歡樂頌》。
「歡樂頌
所有的男孩和女孩
現在
歡樂頌給海洋深處的魚
歡樂頌給你和我」
我懷疑詞曲創作人霍伊特·阿克斯頓並不是要將「現在」寫成歌詞,而當其他樂隊成員在歌曲的結尾和聲重複合唱時,他們並沒有說它。但不知怎麼的,這首歌的主唱查克·內格龍在獨唱時感到他需要一個「現在」。
米克·贾格尔是另一位臭名昭著的「現在」插話者。他經常加上這些詞。看看《布朗糖》(第二處合唱比第一處更明顯)。
布朗糖
你怎麼跳得這麼好?
現在
布朗糖
就像小女孩應該的那樣
現在
其實「現在」與歌曲的意義並無關聯。贾格尔並不是在請求年輕的舞者跳舞,他只是評論她的優秀舞技。為什麼是「現在」呢?
甚至詹姆斯·布朗——一個真正的感嘆詞、咕噥聲和「天哪」的詞庫——也難以避免插入幾個適當的「現在」。
但為什麼?為什麼有多餘的「現在」?歌手在唱歌時在想什麼?科學對此有什麼看法?
簡單的原因可能是基於節奏——根據詞語和旋律與歌曲其餘部分的協調——聲音部分感覺不完整。這種感知的節奏暫停讓歌手感到赤裸,或者至少有些尷尬,他有衝動想說些什麼。他可以說任何東西,但不知為何他選擇了「現在」。
也許,我再假設一次,原因可能是歌手把自己視為領袖,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他在樂隊中的角色不僅僅是歌手或外貌吸引者。他的功能,特別是在現場,是吸引觀眾。你希望他命令人。“把你的手放在一起!”“和我一起唱!”“該死。快起來跟著節奏!”(謝謝喬治·克林頓。)他並不是告訴你在隨心所欲時把手放在一起,或唱歌或舞蹈。他期待你隨時做這些事情——無論它們是什麼——現在。
既然他告訴你該怎麼做,並且是帶著緊迫感和為了美好的體驗——他是你的領袖——當他的歌詞在一個尷尬的地方結束,或當他的節奏感表明需要說些什麼時,他的明顯選擇不會是咕噥或呻吟,而是一個單音節的命令。
像是「現在」。
這也能奏效,但我認為背後的理由可能更深。
歌手,或者說任何音樂家的,視為領袖的感知角色是真實的。這不僅僅是充當拉拉隊員或司儀,它根植於你如何聆聽音樂。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音樂如何讓你去聆聽它。
音樂,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語言,但它與其他語言不同。音樂的詞彙是普遍的——而且總是在擴展——文化偏見、時間、上下文,甚至是共同協商的假設都不適用。這些因素可能幫助你擁有更豐富和更有意義的聆聽體驗,但它們不是必需的——新的或陌生的音樂也會觸動你。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聽到來自一個你不理解——甚至不喜歡——的人表演,並感受到連結。音樂打破障礙——無論是政治、宗教還是文化的——並對你內心的你說話。
音樂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音樂——你聆聽的方式——不是知識性的。音樂確實有一個知識性成分,但你大腦中知識性的部分是次要的。在處理音樂時,你的經驗是其他的。你可以把這稱作情感的、靈性的、神秘的或整體的——這些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經驗是不同的。聆聽音樂將信號流重新引導到你大腦的更原始部分。
研究者丹尼爾·列維廷在他的著作《音樂激活你的大腦》中描述了你大腦如何處理音樂,特別是穩定的節奏脈動或律動。“[對節奏的]情感反應是通過耳朵-小腦-伏隔核-邊緣系統循環發生的,而不是通過耳朵-聽覺皮質循環。我們對律動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預意識或無意識的,因為它通過小腦而不是前額葉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同的路徑整合進入我們對單首歌曲的經驗。”
我不明白伏隔核-邊緣系統循環和電燈開關有什麼區別,但列維廷似乎在說,當音樂——特別是律動——進入你的耳朵時,你並不是利用大腦的知識性或認知部分去處理它。相反,你以更原始的方式與它連接。它繞過了你的知識中心。
或者更簡單地說:你並不是因為想「哇,這曲調真好。我需要動起來。」而看看你的腳或起舞。你只是這麼做。你的身體告訴你這麼做,而你甚至可能沒意識到你正在這麼做。
這使音樂——以及由此延伸的音樂家——充滿力量。音樂不僅僅是娛樂。它更做了些事情。
社會似乎也認可這一點。
音樂用來在體育賽事、尾波派對和政治集會上讓人們感到亢奮和專注(《搖滾與滾動第II部》、《我們會搖滾你》,這些歌曲永不衰退)。軍隊使用音樂來將部隊送入戰鬥。音樂在派對、俱樂部和酒吧中播放,在音樂會之前,還在營火邊營造氛圍和情緒。音樂也是靈性體驗的一個重要部分,無論是正式的宗教儀式還是非正式的環境。音樂改變情緒,提升靈魂,讓心情愉快——我甚至可以更肉麻嗎?——而且它以演講激勵人心或動機演說者無法做到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點。音樂無需詞語就能發揮魔力。它只會這麼做。音樂家不僅僅是為你製造美好聲音。他們用直觀的、非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更何況,你能理解他們所說的。這是有效的。你感受到了。這非常強大。
也就是說,當一位歌手——他的樂器是他的聲音,而他的音符選擇是詞語——感到需要插入一個詞語時,他會選擇一個與當前情況一致的詞。這可能不是他思考的,他可能甚至沒有意識到,但往往——而不是咕噥或「哦,是啊」——他會發出一個命令。
而那個命令是他想要的,「現在」。
至少這是我的理論。也許它是虛假的。我是說——回到我的例子——也許查克·內格龍在引導他的聽眾渴望一個歡樂的世界,或者米克·贾格尔在享受女性運動的即時快感,或者詹姆斯·布朗剛好感覺特別好。「現在」是對這首歌內在意義的明確肯定。
也許。
但我懷疑。我傾向於認為這意味著更多。音樂是深刻的。它在多個層面上感動藝術家和觀眾,這種體驗不是你可以過度分析的,至少,在那個時候。某些想法來自潛意識。
但無論如何,我希望我沒有破壞你對音樂的感受。你將會時常聽到「現在」。 「現在」無處不在。它們可能會讓你開始感到瘋狂,你知道嗎?
我是說,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