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顧Fiona Apple的《Tidal》,在它滿20歲的這一天。
沒有什麼比討論 Fiona Apple 的性格更無聊了。如果 Tidal,她的1996年首張專輯,是一部揭示 Apple 身體、男友、飲食習慣或處方藥的告白,她可能會被鼓勵讓評論家少看一些細節。
但這不是一部揭示性的作品。這些歌曲——以及專輯封面上那雙模糊而藍色的眼睛——在敘事上留下了許多可望而不可及的空間。Apple 不提任何名字。她是一名拳擊手,一位「壞壞的女孩」,是一個空洞的存在。虐待是自然的力量,欲望是一種地獄的場景,她在迷霧中揮舞著這二者。她的話語總是清晰地表達出來,但它們背後的行動則可能含糊不清,被隱喻所籠罩。這就是重點。"我非常興奮能讓其他人從我的歌曲中獲得某種東西,但我寫這些歌是為了我自己," 她在1997年接受 Rolling Stone 訪問時表示。19歲的時候,Apple 知道自己沒有義務講述故事;她會用自己喜歡的任何語言唱出自己的故事。如果人們在聽的時候渴望了解更多,他們可以去猜想。或者他們可以等下一張專輯。
過去幾十年對這種侵入性評論的平息作用不大。在2013年 Apple 的一場表演中,一位粉絲高喊對她健康和體重的猜測。在音樂中,對女性的物化似乎沒有盡頭,即使對一位聲音深邃過銀幕上形象的藝術家來說也是如此。隱秘而坦誠,Apple 在每個角度的愤怒與優雅之間搖擺不定,Tidal 是唯一能讓 Apple 追隨的那種首張專輯(因為她的每一張專輯都比上一張更具衝擊力,並且從不同的方向進攻)。
從自傳的角度閱讀這張專輯是沒有意義的。將其根植於 Apple 的生活背景中效果最佳。然後它可以延展以匹配整個宇宙,因為不是每個人在18歲時都是詩人、古典音樂訓練的鋼琴家和生存者。然而,每個人都曾幻想過對前任或混蛋的報復,因為想放下警惕而結結巴巴,或因為感情的缺乏感到恐懼。
這是成為 Fiona Apple 的意義。這也是成為任何人的意義。這是正常的,即使我們感到不安。她從未停止提醒我們。即使在 The Idler Wheel Is Wiser than the Driver of the Screw and Whipping Cords Will Serve You More than Ropes Will Ever Do 中,Apple 仍然在《Every Single Night》中撒下了一句坦率的宣言:"我只想感受一切。"這句話在她最新的作品中和在 Tidal 中一樣真實,這也是為什麼這張首專輯仍然給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它的情感是一種永恆的主題:你永遠不可能感受得太多或是太過於自我。任何提出相反看法的人都不值得你花時間。
她在專輯的第一段結尾時低聲咆哮道:"你說愛是一種你無法忍受的地獄 / 而我則說,給我我的愛回來,然後去那裡,對我而言無所謂。" 開場曲《Sleep To Dream》成為了她激進的介紹。這是 Tidal 的堅實握手,由一種男中音所呈現。在 Adele 之前是 Apple,但她絕對不會在 SUV 裡和 James Corden 一起唱。此外,她的接受獎演說也 稍微激進了一點。
《Sullen Girl》標誌著時間和場景的轉變,當 Apple 在 "深邃而寧靜的大海" 上航行時,被一股不熟悉的力量拉到岸上偷走她的珍珠,留下了一個空洞的貝殼。她唱著關於強暴和隨之而來的模糊不清。但 Apple 的詩意簡明,壓縮了信任誰、告訴誰、誰會相信、該如何感受和如何逃離的問題,僅在前幾個音符中。"像這樣的日子,我不知道該如何打發自己 / 整天和整夜"——這是對孤單的恐懼與外界的恐懼的生動表達。當你已經被掏空、沉浸其中時,就不會再有消沉。
儘管 Apple 喜在低谷,但她從未回避過高峰。有時它們會交織在一起,就像在《Criminal》中,那裡的界限頗具模糊。確實,從未有過的低谷感覺這樣高,從來沒有這麼低而感受到了高。她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她也預見了後果,但這就是最精彩的部分。"我做錯了,我想為我的罪受苦,"她沉思。Apple 在一瞬之間重新定義了流行懺悔。她在有博客之前就重塑了音樂類型。Tidal 中一半的歌曲都應該在爵士俱樂部裡,然而她卻將同樣的歌曲放在 Letterman 和 MTV 上,它們相得益彰。
在那些電視表演中,Apple 移動時完全不自覺於線性。她四肢翻轉,雙手扭動著麥克風,或手指懸於琴鍵上,似乎緊緊抓住某個邊緣,隨時可能被撕掉。這就是使她與聽眾不同的力量,那些與我們一樣僅僅被 relegated 至觀眾席的凡人。除了歌詞,她還能通過未經編排的動作來傳達情感。她的動作沒有時間順序,這正如現實生活,情感很少以順序發展。
因此,把《The First Taste》和《Never Is A Promise》並置是合乎邏輯的——一個關於期待開始的故事,另一個關於等待結束的故事。兩者都以顛覆性的方式運作。"The First Taste" 涉及到 Tidal 熟悉的痛苦、捕獲和信念的渴望。Apple 的聲音是永恆的,馬林巴琴和低音伴著她,直到最後的幾秒鐘的碰撞。隨後跌落而至。即使在專輯的倒數第四首,"Never Is A Promise" 也感覺就像是對這張專輯的錨。它的橋段將專輯推向最高音和最脆弱的表達,由弦樂推向表面:"我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這不是我們熟悉的性格,那個咆哮回來的人,發誓自己渴望為自己的罪懺悔。請記住——Tidal 是一個故事,而不是一個敘事。在下一首歌《The Child Is Gone》中,Apple 說她"突然感覺像是一個不同的人"。在這張充滿成年告白的專輯中,聽到她以19歲的聲音出現可能讓人不安,儘管她始終用好奇心為這些渴望辯解。她從未嘗試過這種風格;她從未打算這樣做。她要的是一架鋼琴,而不是一個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