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ral code for up to $80 off applied at checkout

十大最佳雙專輯,必備黑膠

於November 29, 2017

如果有任何形式真正屬於黑膠唱片時代,那就是雙專輯。手握封面藝術本身就令人驚嘆,但對於黑膠收藏而言,當大翻頁套裝如展現於你眼前時,這一體驗會得到升級。更不用說四面音樂,每一面都有自己的開始、發展和結尾。實際上,雙專輯只有在黑膠上體驗時才有意義:在CD時代,當單張唱片可以容納多達80分鐘的音樂時,即使是常規專輯似乎也變得更像是一種填充,而不是經典。在流媒體和數位下載的無限時代,雙專輯或許是最沒有意義的形式。

n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雙專輯都可以被歸類為此。雙專輯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許多冒險而不受歡迎的專輯正是證明。簡單來說:有太多不需要成為雙專輯的雙專輯。那些企圖在其事業中達到藝術高峰的藝術家,往往會失敗,最終發布出誇大的專輯,如果轉變為一張完整的單一專輯,將更接近於預期的夠作。然而,這10張專輯並不受此問題的影響。

Bob Dylan: Blonde On Blonde

與流行音樂中的許多事物一樣,Bob Dylan 是將雙專輯帶入搖滾主流的人。在爵士樂中曾經有一些相對成功的雙專輯,但 Dylan 的 Blonde On Blonde 在 1966 年初將這一格式推到了聚光燈下。當時只有 25 歲的 Dylan 鎖在納什維爾的一個錄音室裡,與眾多會議音樂家合作。Blonde On Blonde 成為其中一位偉大歌曲創作人的創意信心的象徵, Dylan 通常會在當下即興創作他的歌詞。直到今天,這張雙專輯聽起來依然閃閃發光,標誌著 Dylan 廣泛職業生涯中最令人興奮的時刻之一。

Jimi Hendrix: Electric Ladyland

其他搖滾巨星很快意識到雙專輯是一個探索和實驗的機會。就 Jimi Hendrix 而言,他所著迷的對象無疑是電吉他。就像 Dylan 在納什維爾所做的一樣,26 歲的 Hendrix 理解錄音室作為另一種樂器。Electric Ladyland 的錄音過程發生在同名的著名紐約錄音室,Hendrix 自己製作了這張雙頭藍調音樂。Electric Ladyland 的長度為 75 分鐘,包含了 "Voodoo Chile " 的兩個版本,其中一個作為專輯的結尾,前面是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和 "House Burning Down。"

The Beatles: The Beatles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雙專輯,這樣的榮譽當之無愧。1968 年,The Beatles 震撼了世界,似乎在一個專案中總結了他們音樂性的所有面向。由此產生的專輯,通常被稱為 The White Album,其範圍比其他樂隊的整個唱片作品要更大。在印度的冥想課程中撰寫了大部分的材料,而在倫敦錄製專輯期間,樂隊成員之間發生了爭吵,John Lennon 的新伴侶 Yoko Ono 的無處不在成為了問題。因此,不妨說 The Beatles 無疑是四人樂隊唱片中最具爭議性的專輯,其後現代主義的歌詞引發爭議,並被指控激發了 Charles Manson。

Miles Davis: Bitches Brew

黑膠唱片,特別是雙專輯,可以讓音樂呼吸。而 Miles Davis 的 Bitches Brew 正在大肆呼吸。更準確地說,是過度換氣。在 1970 年,這位大號巨匠造成了自己的大爆炸,將元素結合起來,直到他徹底重寫了爵士樂的規則,告別了 bebop,擁抱非洲音樂。兩把貝斯吉他和三架電子鋼琴確保了 Davis 擁有新的調色板來為他的作品上色。這些貝斯吉他中的一把由 Harvey Brooks 演奏,他曾與 Bob Dylan 合作,似乎象徵著 Davis 擁抱與搖滾相關的和弦進行,使 Bitches Brew 成為第一張跨越類型並創造出新類型的專輯。

The Who: Quadrophenia

大致上有兩種類型的雙專輯:一種是為藝術家提供所需空間的雙專輯,另一種是為藝術家提供所需的空間。The Who 的第二部搖滾歌劇無疑屬於後者。在 Who's Next 商業上的成功後,對 Pete Townshend 來說是一種個人失望,The Who 在 1973 年的 Quadrophenia 中走入了稍微熟悉的水域。這支英國樂隊在他們之前的奇異而又出色的搖滾歌劇 Tommy 中已經獲得了讚譽。儘管那次的發行看起來如此激進,Quadrophenia 卻相對 refined,這張專輯未受到像 "Pinball Wizard " 這樣的單曲成功的阻礙,成為一部故事太多無法在單張專輯中表達的專案。Townshend 及其樂隊講述了 Jimmy 的故事,他是他們的首批粉絲之一,背景是這位大師們所屬的六十年代摩登運動。雖然 The Who 在此借鑒了自己的根源,但一個孤獨男孩在城市中尋找愛的故事卻如同 Quadrophenia 中的許多音樂一樣,具有永恆的吸引力。

Led Zeppelin: Physical Graffiti

雙專輯可以讓藝術家探索之前未知的領域,但它們也使藝術家能夠完善他們早期運用的元素。在 1972 年,Robert Plant 和 Jimmy Page 一起前往印度,受到了當地錄音室音樂家的啟發。他們創作的錄音為這支通常相對經濟的樂隊發行的最極端和多元的專輯奠定了基礎。在短短的 11 分鐘內,“In My Time Of Dying” 的自由流動冒險比任何其他專輯都多,而聽 “Kashmir” 和 “In the Light” 一次過證明 Led Zeppelin 是這個星球上最沉重的樂隊。

Stevie Wonder: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顯而易見的是,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的內容是豐富的:這張 1976 年的雙專輯由 Stevie Wonder 約有兩小時之久,每一分鐘都充滿了喜悅。Wonder 在此展現了雙專輯的完全不同特質。這種格式不僅僅是為了嚴肅的概念豐饒;它還是為了樂趣,發揮你的多樂器演奏能力和音樂才能,就像 Wonder 在 "Sir Duke"、"I Wish" 和 "Isn’t She Lovely" 等巨大熱門歌曲中所做的一樣。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是 Stevie 的第十八張專輯,但這位在 R&B 和流行音樂界最受歡迎的人物在這裡聽起來依然熱情如故,彷彿是一個在糖果商店的孩子。這張專輯所喚起的多彩形象只因為 Wonder 不僅擁有合成器鍵盤和薩克斯風,還擁有包括 Herbie Hancock、George Benson 和 Minnie Ripperton 等靈魂全明星陣容而更加豐富。

Pink Floyd: The Wall

這支主宰了整個十年的樂隊在 70 年代最後幾周發佈了他們的最後一部傑作。恰如其分的是,Pink Floyd 的 The Wall 利用這個機會同時反映 Roger Waters 對樂隊超級明星地位的不安。The Wall 幾乎完全是由 Waters 構思的,他也受到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去世的啟發,專輯就是以這一內容開始。在許多方面,The Wall 是對 Pink Floyd 的告別,專案中的主角是以 Waters 和樂隊的原主唱 Syd Barrett 為藍本,處理 Waters 有時自我強加的與社會隔離。像 "Comfortably Numb" 和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II" 既是熱門單曲,也是 Pink Floyd 分崩離析的聲音。它成為樂隊職業生涯中最引人入勝的專輯之一:他們會再發行三張專輯,但再也沒有以經典陣容發行過,並且再也未能製作出任何可以與 The Wall 努力抗衡的專輯。

The Clash: London Calling

The Clash 單槍匹馬將社會意識重新帶回流行音樂,以他們具有威脅性的 ska、reggae、R&B、朋克和力量流行音樂的混合。在 London Calling 中,Joe Strummer 和 Mick Jones 有力地為 Last Angry Band 標籤的擁有權辯護,這常常被歸功於他們。這張專輯接續了 Clash 的同名首張專輯和 Give ‘Em Enough Rope,事實上因為他們寫歌的速度太快,而成爲雙專輯。它讓這些英國樂隊創造出一張關於個人主義和孤獨的殘酷專輯,既尖銳又有深度。

Prince: 1999

Prince 可能是唯一一位在不想發行雙專輯的情況下卻發行了雙專輯的音樂家。在1982年,這位紫色之王在明尼蘇達的自家錄音室中即興創作,隨著靈感驟現就錄製歌曲。這些工作包括舞曲、美妙的抒情歌和喧鬧的搖滾,其中很快就創作出超過一張專輯可容納的材料。“我不想發行雙專輯,但我不斷創作,而我也不擅長剪輯”,Prince 在同年《1999》發佈後告訴《洛杉磯時報》。這張專輯成為他的突破之作,其中特色的歌曲可能是他發行過的最具 funk 的歌曲。當原版 Blade Runner 於 1982 年夏季推出時,Prince 開始將電影的未來主義風格和主題融入音樂中。他當然是成功的:像專輯開場曲 "1999"、"Lady Cab Driver" 和 "Little Red Corvette" 等曲目聽起來就像是明天才會發行的作品。

分享此文章 email icon

加入俱樂部!

立即加入,從$44起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當前是空的。

繼續瀏覽
相似唱片
其他客戶購買了

會員免運費 Icon 會員免運費
安全可靠的結帳 Icon 安全可靠的結帳
國際運輸 Icon 國際運輸
品質保證 Icon 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