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etflix、Hulu、HBO Go等平台上,有著荒誕無比的音樂電影和紀錄片選擇。但到底哪些實際上值得你花費100分鐘觀看呢?Watch the Tunes 精選了值得你花時間的新音樂紀錄片。本篇內容涵蓋了David Bowie: The Last Five Years,該片本周稍早在HBO Go和HBO Now首播。
「我在生命的街道上奔跑」
「我永遠不會讓你死去」
「我永遠不會老去……」
自從我們失去大衛·鮑伊(David Bowie)於肝癌去世已經過了 24 個月。他對於病情保持了非常低調,只對他最親密的朋友和創意夥伴分享了這個秘密。像許多其他名人於 2016 年的突如其來的去世一樣,這次的離世讓人震驚(事實證明,他直到最後依然是趨勢引領者)。VMP 的安德魯·維尼斯托弗(Andrew Winistorfer)在他的專輯推薦專欄中,生動地描述了他那天早晨的震驚感:「他本應該在第一次有人登陸火星任務失敗之後死去。他本應該在他發明了真正的《電子世界(Tron)》,並被困在機器裡之後死去。他本應該在 200 年後,當他將自己變成藝術搖滾機器人之後死去。他本應該比我們所有人活得更久。」
在他離開地球之前,鮑伊於 2013 年推出了專輯《未來的那一天(The Next Day)》及於 2016 年推出的《黑星(Blackstar)》,後者在創作者去世前僅兩天發佈。這段令人心碎的多產時期在法蘭西斯·惠特利(Francis Whately)的新 BBC Two 紀錄片《大衛·鮑伊:最後五年(David Bowie: The Last Five Years)》中得到了詳細探討,該片最近在美國的 HBO 首播。
惠特利所揭示的這兩張最後專輯的光芒尤其引人入勝,將《未來的那一天(The Next Day)》和《黑星(Blackstar)》置於一種對話中,前者在重新評估過去,而後者則期待著此生之後的事物。兩者共同展現了一位不僅在求生存,還在學習新技藝的藝術家,愉快地在六十多歲時發展新的合作關係。
惠特利已經從 ZIGGY 轉到柏林,並在 2013 年以《大衛·鮑伊:五年(David Bowie: Five Years)》的影片呈現,然而相比於他之前的電影,這裡他略顯滯礙,因為他的主題在這段期間幾乎沒有進行任何訪談。為了繞過這一事實,惠特利通過讓與鮑伊相處最久的人,如樂隊成員、音樂錄影帶導演,甚至是陶尼·巴希爾(Toni Basil),來填補空白。因為缺乏鮑伊本人,直接呈現的效果並不理想,但這是我們所擁有的,且仍然可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即使鮑伊無法從冥界提供最後的訪談來解釋一切,《最後五年(The Last Five Years)》仍然引人入勝且資訊豐富,充滿了無價的未公開檔案和現場畫面。看完這部影片,你無法不對這位男士、他的作品和他那份幽默感有全新的認知。例如,當被問及他的遺產時,鮑伊回答:「我希望人們相信我真的有很棒的髮型」,這樣一來你在 HBO Now 上的訂閱費簡直賺回來了。
在《最後五年(The Last Five Years)》的開頭,我們聽到鮑伊的旁白告訴一名采訪者:「永遠要記住,你最初開始工作的原因是因為你內心有一些東西,那是你感覺到的,如果你能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你會更了解自己以及與社會的共處。」如果你在影片後期聽到《拉撒路(Lazarus)》時,仍然記得這句話(「看這裡,我在天堂 / 我有著無法看見的傷痕」),而你並沒有因為一個面對自己死亡的人的純粹而流下幾滴眼淚——那麼我就無法幫助你了。
即使《最後五年(The Last Five Years)》多麼精彩,它仍讓我感受到一種壓倒性的空虛,那就是鮑伊的遺產(不論是否有絶佳的髮型)永遠無法包裝成如此乾淨的紀錄片。即使將鮑伊包裝在亞馬遜去年製作的關於感恩之死樂隊(The Grateful Dead)的巨大多部紀錄片中,《長時間的奇妙旅行(Long Strange Trip)》,最終的結果也必然會讓你渴望更多,特別是關於這最後幾年。直到那個可能的不可避免的項目實現(或者所有《黑星(Blackstar)》黑膠上的秘密都被揭示),請考慮這次幕後的偷窺為必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