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19日: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前一天。喬尼·米切爾在迪克·卡維特秀上首次亮相。她毫無瑕疵:雙臂裹在翡翠綢緞中,懷抱著一把焦糖色吉他——琴橋上固定著一朵白玫瑰。她的面容棱角分明且富有表情;她的頭髮,如阿爾方斯·穆夏的伯爾尼哈特,分段地落在雙眼上,雙眼緊閉。她在唱歌——她的聲音充滿了反思,對於她的年齡,卻也是過於成熟。準備者、流行音樂愛好者、穿著緞面襯衫的圓領結男孩,最終,迪克·卡維特本人,橫跨在彩色的樓梯上,靜靜地聽著這位金髮的加拿大人教他們關於紐約早晨的故事。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她的聲音——那扭動的琶音和激光般清晰的高音。
在節目的後面,米切爾放下了聚光燈。她的手羞怯地摺疊在膝蓋上,和卡維特及杰佛遜飛機樂團的成員們坐在一起的圈子裡。突然,大衛·克羅斯比和史蒂芬·斯提爾斯像驕傲的士兵一樣進入(某種程度上,他們正是如此)。這些男人披著長袍,額頭和褲腿上仍粘著昨晚在雅斯古農場改變人生表演後流下的汗水和泥土。米切爾被斯提爾斯、卡維特和杰佛遜飛機樂團的格雷斯·斯利克包圍,屏息以待,卡維特轉向克羅斯比。“音樂節怎麼樣?”他問。“你會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活動嗎?”
“太不可思議了,”克羅斯比回答。“這可能是世界上發生過的最奇怪的事情。”觀眾們開始歡呼,但他還沒有結束。“我能描述一下搭乘直升機飛進去的感覺嗎,兄弟?就像馬其頓軍隊扎營在希臘山丘上……和你見過的最大一批吉普賽人交錯著。太驚人了。”
米切爾微微一笑,繼續靠著坐著,其他人則在回憶他們新鮮的音樂節記憶。她沒有什麼可以貢獻於這場對話,她也知道。她為什麼要呢?她不在那裡。她沒有搭直升機飛進,也沒有降臨到一大群嬉皮士之中。雖然她受到邀請參加伍德斯托克,但在她的經紀人大衛·格芬的勸說下,她卻留在了後面,因為他擔心她會錯過下週一在迪克·卡維特秀的上場機會。
像斯利克和克羅斯比這樣的大明星把這次活動視為靈性轉化週末的尾聲。而喬尼毫不知情地將這視為一個傾聽的機會,她希望將她的打擊手夥伴們混亂的回憶轉化為繪製一部傑作的素材——一首比任何T恤、學術文章或評論分析都更能捕捉到伍德斯托克精神的歌曲,這首歌卻是由一個根本不在那裡的人所寫。
在她的書《Break, Blow, Burn》中,卡蜜兒·帕吉亞對米切爾的《伍德斯托克》進行分析,稱之為:“自西爾維亞·普拉斯的《父親》以來,可能是英語中最受歡迎和有影響力的詩篇。”帕吉亞是一位具爭議性的思想家,她對性侵犯和#MeToo的看法使許多人稱她為“危險”,她接著說,米切爾的頌歌展現了對數千人毫無疑問或暴力地融合在一起的理解。“從那次集會中升起一個神秘的夢想,關於在地球上,人類與自然的重新連結,”她寫道。
1970年,《滾石雜誌》對米切爾的《Canyon的女士們》的評論稱《伍德斯托克》是“醇和”的,具備一種“水銀效應”。評論者寫道,這張專輯是“出走、偷聽的對話和不安的勝利的故事,這位將隨意與特定相結合的聖歌夫人表現得如此之好。”而米切爾確實是這樣做的。通過《伍德斯托克》,米切爾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夢想。臨近一場偉大的泥濘盛況,她想像著一群無辜的個體所經歷的神秘旅程,背景是越南戰爭和我們生態系統的破壞。她的故事是扎根於特定事件的虛構故事——無論這些事件是從他人口中轉口相傳的還是通過一台模糊的酒店電視機播放的。“無法參加的剝奪感讓我以一種強烈的角度看待伍德斯托克,”米切爾曾對一位採訪者回憶道。“伍德斯托克不知為何令人印象深刻,就像一個現代的奇蹟,像一個現代的餵魚和餅的故事。如此龐大的群體能夠如此良好地合作,實在太神奇,且充滿了巨大的希望。”
米切爾起初為她的朋友創作這首歌,如她在1970年BBC現場錄音中所說——隨即以一個“……我自己唱也是可以的!”修訂了聲明。這兩個版本幾乎無法辨認為同一首歌。CSNY的版本是一首激昂的,充滿吉他獨奏和電子風琴的藍調舞曲:完全是國歌式的,根本不帶哀傷。從一開始,它就是合成的吉他和搖滾樂。而米切爾的《伍德斯托克》則是另一種情況。一段陰鬱的爵士鋼琴構建出令人不安的重音。夢想誕生了。
在聲音表現上,《伍德斯托克》是米切爾最具挑戰性的歌曲之一。聆聽CSNY的版本和她的版本並行比較,當然能使這一編排感受更為艱鉅。她的聲音扭動,越過八度音域,在中音中發表聲明,並在假音中提出問題。依我之見,唯一能讓她如此表現的時機是《A Case of You》——也許還有《Cactus Tree》——這兩首歌都傳達了大量情感。
其核心是愛和人性的主題:追求自由的女人,既充滿熱情又心如死灰;珍貴的男人,讓人只想像品酒一般享用;以及人們的理解,最終——皆聚在一處——他們只是一堆年久失修的碳。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曲目讓米切爾的聲音在時空中翱翔,穿越模糊的長篇詩。然而,並非所有的歌曲都如此令人痛苦地感受,如《A Case of You》,米切爾在其中插入了自己,“孤獨的畫家”,或《伍德斯托克》,在其中她融入了五十萬人的人群——作為一名孤獨的漫遊者,成為了他們的代言人。
然而,她對她這一代沒有做出任何承諾;幾乎沒有傳遞出任何希望。如果有的話,這首歌更像是一個警告,來自已經比她那些閃閃發光的同胞更強烈地感受到潛在中斷的人。“伍德斯托克”迫使我們停留在那個嬉皮士的放牧地,不讓幻影消散。正如大衛·雅菲,《Reckless Daughter: a Portrait of Joni Mitchell》的作者,對這首歌所寫:“這是淨化。這是個預兆,暗示著當泥漿乾了,嬉皮士回家時,將會發生非常非常糟糕的事情。”對米切爾而言,和平與愛可是一項非常認真的事業。而讓我們回到花園——這是我們避免進入所多瑪的方法。
米切爾缺席伍德斯托克造成了一種渴望的感覺,這對於這首歌的影響至關重要。當然,這是世紀的諷刺,但這也是米切爾做她最擅長的事情的完美配方:讓人類團結在一起,同時保持完全在旁觀者的位置。對於米切爾來說,這是她唯一想過或知道存在的地方——在外部。1943年,她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出生,名叫羅伯塔·琼·安德森,九歲時因小兒麻痺症而受困。她忍受了多次濒死的折磨,最終選擇唱歌——以及吸煙——來應對她的狀況。後來,繪畫也成為她類似的解脫。“畫家”是米切爾唯一喜歡的標籤。
在2013年與CBC音樂的專訪中,記者簡·戈梅希面對面詢問這位畫家音樂家,關於她過著隱居生活的指控。米切爾坐起來,用冷靜的語氣打斷戈梅希的問題:“我一直生病,”她說。“我一直生病……我的整個人生。”但這只能部分解釋米切爾的外來者身份。多年來,她讓自己推到邊緣。在21歲懷孕後,她將女兒送給他人收養,逃到了地球的邊緣。與格雷厄姆·納什的分手情況也是如此——她逃了一會兒,然後回來寫了專輯《Blue》。
當米切爾與人類脫離時,她發現了一種與之相連的方式。她自身的生活經歷讓她成為她那位偉大的觀察者和講故事的人。遠離雅斯古農場,她以一種不僅僅是未在那裡的人的身份來講述伍德斯托克的故事,而是一位能將神話和照片轉化為真相、傳記和引人入勝的第一人稱故事的人。
在《Both Sides Now》中,她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在21歲時,她設法無縫地體現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已久的人的生活。稍後,在1994年的《Magdalene Laundries》中,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從歷史賬目中召喚出來,描述了因為放蕩或未婚懷孕而被天主教會送到愛爾蘭的馬格達倫精神病院的“墮落”女性:“妓女和窮困者 / 還有像我這樣的誘惑者 / 墮落的女性 / 被判處進入無夢的艱苦生活。”米切爾並不需要在某個地方就能寫出關於特定地點或時代的歌曲。她,和許多偉大的作家一樣,更擅長於從遠處捕捉瞬間,當她的根基不再那麼深厚的時候。
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米切爾坐在家裡,對面是戈梅希,他竭盡全力從這位以不輕易給出答案而著稱的女性那裡挖掘答案。她從一盒美國精神煙草中抽出第五根香煙。她的頭髮像束緊的酥皮糕一樣聚在頭頂,顏色如同泛黃的母貝。她穿著四十多年前在迪克·卡維特節目中穿過的同樣顏色的綠色衣服。當回憶起被伍德斯托克拒之門外的“災難”時,她的語氣中透出熱度。“我就是那個無法參加的受困孩子,”她說——一隻手拿著打火機,另一隻手拿著未點燃的香煙。“如果我在那裡和所有的邪惡、瘋狂的事情發生在後台的地方,我就不會有這種視角。”
她的聲音放慢,眼睛凝視著她打火機的銀色光芒。她注視著自己,但也超越自我——凝視著希臘海岸線上加州的照片,心中勾勒著大衛·克羅斯比的馬其頓軍隊,讓士兵們兩兩行進在嬉皮士的群中。在五十萬強的當中,沒有一個參加伍德斯托克的人能做到米切爾所做的。然而,米切爾若沒有他們、沒有他們那邊流露的笑容和緊密相連的手臂,沒有他們的歌聲和慶祝,也無法做到。她需要成為那個告訴他們的人——警告他們——回到花園去的那個人。
Leah Rosenzweig is a writer in Brooklyn, New York. Her essays, reviews, and reported pieces have appeared in Slate, Buzzfeed, The Nation, and else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