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羅伯特·艾格斯的電影在其邊緣幾乎對於真實性的投入達到了近乎狂熱的地步。僅僅在殖民時期的美國拍攝他的第一部長片,2015年的 女巫,顯然是不夠的;組成其場景的房屋是專為製作而新建的,僅使用當時可用的工具。2019年的 燈塔設定在一個兩名燈塔操作員逐漸失去理智的島嶼上,但燈塔必須符合當時的真實,所有服裝也必須是那個時代人們所能擁有的。他的新長片 北男,在這一點上達到了更極端的程度:所有的武器、船隻、衣服、祈禱儀式甚至標題卡上的文字都準確反映了9至10世紀的維京人。艾格斯的哲學是,如果他的電影的配件都是準確的,對於演員和觀眾來說,更容易相信描繪的行動是實際發生過的。
羅賓·卡羅蘭和塞巴斯蒂安·賈茲巴赫為史詩電影 北男 創作的配樂同樣致力於精確的歷史準確性。他們首先去除了每一部劍與盾大師之作(想想 角鬥士 或 野蠻人科南)中持續的號角聲, 假設這對於中世紀的號角手來說,協調同時演奏將會顯得無效。這首配樂是使用主要由當時及古老樂器組成的管弦樂團創作的,並且在某個時刻幾乎沒有鼓聲,因為歷史學家們對於維京人是否真的使用鼓存在分歧(但確定性非常困難,因為動物皮鼓膜會腐爛,因此不會化石化)。
最終的結果是你可以想像的最激進、最可怕和最具威脅感的配樂之一。號角的聲音總是無法完全一致,聽起來像是戰爭呼喊的嗡嗡聲;而不是統一的力量,由配樂召喚的軍隊聽起來既浩瀚又不屈。“盧斯之地”為該片最激烈的序列之一——對古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狂戰士突襲——提供了配樂,而在未見電影的情況下,你就可以知道它的音符伴隨著血流如注的場面。“海上的暴風雨 / 世界樹”激發了在地球上最惡劣水域上航行的危險感。
當電影[輕微劇透]從對維京文化的暴力、血腥的剖析轉變為更存在主義的電影,檢視你的命運有多大程度與父母的決策有關,以及最終相信命運是否值得時,配樂本身變得愈發安靜,反而更令人不安。“隱秘山谷”如同冰島鄉村般綠意盎然而空曠,而“少女王”則以無法掩蓋的威脅感展開,儘管其中歌手音樂嘹亮。當配樂和電影在“海爾之門 / 被鐵打敗”的最高潮中達到最後的激增時,令人難以抗拒地感覺像是身處在某種激流中,被音樂和北男命運的無可避免的壓迫所窒息。 北男,這部電影 和 原聲帶,都是不屈的、龐大的,以及在今年最好的方式去接觸你內心的北歐人。
Andrew Winistorfer is Senior Director of Music and Editorial at Vinyl Me, Please, and a writer and editor of their books, 100 Albums You Need in Your Collection and The Best Record 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s written Listening Notes for more than 30 VMP releases, co-produced multiple VMP Anthologies, and executive produced the VMP Anthologies The Story of Vanguard, The Story of Willie Nelson, Miles Davis: The Electric Years and The Story of Waylon Jennings. He lives in Saint Paul, Minnes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