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客廳裡找到他,蜷縮在斑駁的地毯上。是警方發現了他。一位鄰居聞到一股惡臭,撥打了911。公寓位於皇后區的中北部,在一棟不起眼的大樓內,位於傑克遜高地的79街。公寓的主人是喬治·貝爾(George Bell)。他獨自居住。因此推測屍體也屬於喬治·貝爾。這是一個合理的推斷,但也僅僅是推測,因為地板上的浮腫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顯然,這名男子並不是在去年7月12日他被發現的那一天死去,也不是在前一天或之前的那一天。他在那裡躺了很長時間,沒有任何事物宣告他離開這個世界,而他周圍的超活躍城市卻在忙碌地運作。”-- ”喬治·貝爾的孤獨死亡,”紐約時報,2015年10月17日.
“在這麼大的世界裡,我沒有朋友 / 沒有家人,沒有親戚 / 你死後會去哪裡? / 是不是又美又慢? / 是不是高高在上?”--凱文·莫比(Kevin Morby),“現在來找我”
沒有誰會認為城市本質上是壞的。也許在美國人大多生活在村莊、仍在抵抗痢疾的時候,反城市的情緒可能會發展成一種運動。但今天呢?城市是很棒的。這裡有餐廳,商品和服務觸手可及。公共交通。音樂會、樂隊和“場景”。酷炫的建築。還有很多很酷的人。
但隨著人類社會越來越多地聚集在城市中心,孤獨感變得更容易實現——真實且存在性地。與1850年的孤獨者相比,那時的人們主要在地理上與他人隔離,而不僅僅是人際交往,如今的孤獨者可以整天生活在一座城市,與數以萬計的人並行生活,卻從未與其中任何人建立聯繫。你可以去雜貨店,為自己買一塊上面寫著“生日快樂,杰夫”的全蛋糕,卻不與任何人互動,儘管周圍到處都是人。這就是為什麼Tinder的價值約為15億美元;我們的孤獨可以被矽谷估值為十位數,卻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尋找與他人的聯繫。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在紐約市——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死去,而他的鄰居只因為氣味才知道他死了。
城市的孤獨感是City Music的核心,這是Kevin Morby的第四張個人專輯。在2016年突破專輯Singing Saw的錄音會後不久,Morby在加利福尼亞州和波特蘭錄製了這張專輯,受到了上面提到的紐約時報文章和Nina Simone的歌曲“Turn Me On”的啟發,這首歌如果這樣理解,它表達了一種渴望愛的孤獨感。City Music是一張鬆散的概念專輯,講述一個人在孤獨城市中的孤獨心情,這是第一人稱的(顯然是虛構的)敘述,描述了一位角色在社交孤立中不同階段的不安。Morby在“Tin Can”中唱道:“我沒有身分,只是一張面孔/ 僅僅是陌生人在一個陌生的、陌生的地方。” “我高居我的鐵罐,坐落於天空之中/ 下面的所有人啊,哦我渴望了解的城市。”
不過在City Music中出演的角色並不想像喬治·貝爾(George Bell)那樣結局,所以他走進城市,努力尋找任何他能找到的聯繫。Morby在“Dry Yer Eyes”中唱道:“我去城市廣場/ 只是想看看我會遇見什麼,或誰/ 但那裡沒有我認識的靈魂/ 沒有我能參與的喧囂。”他不得不擦眼淚。歌曲“Nighttime”對在家不出門的描繪比“Tin Can”要積極。在這首歌中,Morby透過窗子觀看世界流逝,但也詢問路人如果他在他的位置會怎麼做。這是一種以不同方式看待喬治·貝爾(George Bell)們的方式;要將他們標籤為瘋狂的囤積者是太容易了,但如果你確實孤身一人,那麼出門的動力又是什麼?為什麼要離開你的公寓?為什麼要在乎與鄰居友好相處?
City Music清楚表明了我們多麼需要彼此——以及需要彼此之間的聯繫——從把自己封鎖在公寓中的男人,到孤獨的獨立搖滾歌手獨自寫專輯,再到希望在曼哈頓街頭找到認識的人的人們。
僅需到“Cry Baby”,這是City Music的第二首歌曲,就能發現我們正在處理的一張專輯在很多方面是Singing Saw的對立面。那張專輯的聲音開放、空曠且鄉村——因為它是以一種手工具命名,這是無法避免的——而City Music聽起來更緊湊,就像一列在軌道上的火車,像是康威斯全明星(Converse All Star)鞋子踩在公路上的聲音。City Music讓人想起紐約市搖滾的許多標誌性專輯,如Street Hassle、Is This It、Horses、The Velvet Underground和Marquee Moon,以一種任何曾在五個區域踏上街道的人都會感到熟悉的方式捕捉了紐約的能量。但City Music更少描繪白天城市的喧囂,而更多地講述那些城市空無一人、令人毛骨悚然和安靜的時刻。
“Singing Saw明顯受到像倫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和鮑勃·迪倫(Bob Dylan)等人的影響。我想寫一張受我其他偉大英雄影響的專輯,比如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或盧·里德(Lou Reed)。我想寫一張搖滾專輯,”Morby告訴FADER。
“Cry Baby”在其類似於維爾維特樂隊(Velvet)風格的鋼琴敲打聲中疾駛下地下隧道。“Hey Ho!讓我們走!”的衝擊感讓“1 2 3 4”與牛仔褲男孩的音樂關聯起來。 “Tin Can”的悠閒節奏和“Pearly Gates”的復古手拍聲及翻騰的風琴旋律,感覺像是不同的下城之旅的聲音。“Dry Yer Eyes”的朗誦詩句講述了下城發生的事情,讓人想起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中更悲傷的部分,這又是一張地道的紐約專輯。
City Music的經典紐約感讓人驚訝的是,它並不是在城市附近錄製的。但Morby作為獨立樂隊Babies和Woods的一部分在紐約花費了大量時間,然後在幾年前他前往洛杉磯。在很多方面,Singing Saw——偶爾有著五和唱的聲音和田園風光——是Morby的洛杉磯專輯,City Music則代表了紐約,這是雙海岸靈感的一個罕見壯舉。
Morby只有29歲,但City Music是他參與的第十張專輯。他在多產的紐約獨立樂隊Woods的四張專輯中擔任貝斯,並與已故的Vivian Girls的Cassie Ramone合作了兩張專輯作為Babies。City Music是他作為獨立表演者的第四張LP,感覺像是他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專輯;在十張專輯後的形式和質量的突破,在當今的音樂經濟中這種情況並不常見。City Music具有黑白的、風化的感覺,並表現出這位藝術家已經全心全意投入這個項目,創造出一張將在他整個專輯中守望的專輯。在我們舒適地沉浸於其氛圍之後,選擇City Music作為本月專輯是一個輕鬆的決定。
“那是我們來自的同一火焰,”男孩以尖銳而激烈的語調說。
**“小子,你一定瘋了,”推銷員說。“那是我們將要來的城市。那是城市燈光的光輝。” -- Flannery O’Connor, The Violent Bear It Away
The Violent Bear It Away 是Flannery O’Connor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出版的兩部小說之一。它講述了Francis Tarwater的故事,他是一個來自鄉村的小孩,被“召喚”成為先知。他在整部小說中掙扎於這意味著什麼,並竭盡所能避免自己的命運。在小說結尾,他決定駕車進入城市,準備以居民的條件與城市的居民會面,準備接受自己作為先知的角色。
City Music在一段顯然主題上緊密相連的口語獨白(“Flannery”)中融入了The Violent Bear It Away的一部分——到城市中尋求某種未滿足的存在需求——但City Music重複了在音樂和其他人身上找到解救的主題。“1 2 3 4”及其對Ramones的崇拜講述了當你沒有朋友時,樂隊如何可以成為你的朋友,為你提供逃脫困境的途徑以及進入別的生活,Morby像是在從這個圓形的Ramones標誌上讀出樂隊的名字,這是對音樂粉絲文化的絕妙表現。主打曲反復呼籲“前往市區”和激昂的吉他獨奏,仿佛是在公園裡度過一天,跑來跑去參觀不同的餐廳,隨意享受這一刻。“Aboard My Train”將你過去的每一個人——無論他們現在的地點或在你生活中的地位——都比喻為和你一起永遠在火車上的乘客。Morby在一首如同失控的鐵路車廂般的旋律中唱道:“願我們所吸入的氣息自由,讓你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City Music的所有主題在專輯的高潮曲“Downtown Lights”中匯聚。Morby在市區“被鎖起來”的時候走在城市中,唱著“看著時間像麻雀一樣飛逝”,來自遙遠教堂的鐘聲伴隨著他的心跳的背景音樂。“市區的燈光看起來像火焰,當我在雪中前行/ 你知道我過著千百個人生,死去千百次,”他在與耶穌的一對一交流中唱道。這是一首悲傷、緩慢、稀疏的小歌,聽起來和感覺像是半夜孤獨的散步。在City Music結尾時沒有解決方案,因為孤獨通常只能暫時解決。但即使它是短暫的,City Music也能讓這個世界感覺稍微不那麼孤單。
Andrew Winistorfer is Senior Director of Music and Editorial at Vinyl Me, Please, and a writer and editor of their books, 100 Albums You Need in Your Collection and The Best Record 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s written Listening Notes for more than 30 VMP releases, co-produced multiple VMP Anthologies, and executive produced the VMP Anthologies The Story of Vanguard, The Story of Willie Nelson, Miles Davis: The Electric Years and The Story of Waylon Jennings. He lives in Saint Paul, Minnesota.